经济回暖成定势 企稳仍需“弹药”

31.03.2016  11:10

  今天是3月的最后一天。本月高端会议、论坛异常密集,让市场有更多机会听到了决策层的声音。结合今年前两月部分向好的数据,中国经济在这个春天里感到了越来越多的暖意。

 

  现在的问题是,在国际国内环境不确定因素仍多的情况下,当前的回暖是短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就这一问题,《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名专家表现出较大的分歧。

 

  一方面,有观点认为经济托底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未来经济会步入更加稳健的轨道;而另一方观点则认为,中国面临的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风险仍多,如果后续政策力度不够,随时有可能再次陷入低迷。但总体上看,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专家普遍称,目前的回暖迹象并非根本性企稳,更多是政策效应的显现,经济本身的内生动力仍待观察。

 

  大部分受访人士的共识是,下月发布的宏观数据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研判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今年前两月受春节因素影响较大,参考意义较小。此外,3月的经济数据发布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随之明朗,这更有利于判断中期走势。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多个部门和企业的相关人士近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都强调了政策“弹药”的充足。有官员表示:“问题很多,但办法更多,现在的政策储备已经考虑到多种因素。”

 

  高层密集发声

 

  3月高端会议和论坛密集,高层领导人纷纷发声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看好,让市场有了更多信心。

 

  在全国两会期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中国经济指标时表示“完不成已经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那是不可能的”。此后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他再次强调“一旦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我们也会遵循经济规律采取综合性措施”。

 

  李克强在阐述中国经济形势时表示,从整体看,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并出现新的积极变化;从走势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和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从长远看,中国内需有空间、发展有韧性、创新有手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同样在3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曾“剧透”:中国经济一季度将能够实现开门红。

 

  张高丽表示,今年1月、2月及3月上旬,主要经济指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用电量、耗电量、就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货币供应量都在向好。

 

  与此同时,重要部门负责人也纷纷发声,向市场传递信心。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他在回应外汇储备下降时表示,当初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时候,速度也很迅猛,“现在出去的多一点就多一点,过一段时间就过去了”。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称,中国在增长速度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不断加快、转换。同时,改革开放也释放出了新的发展活力。

 

  此外,多家机构也通过调整和发布经济增速预测表达了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中金公司此前在对外公布的研报中,将2016年中国名义GDP增速预期从此前的7%上调至7.5%。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发展研究组近日发布的《NAES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称,一季度托底政策显效,经济稳中向好,二季度经济将基本企稳。

 

  上述中国社科院报告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7%左右。受财政和货币政策发力的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平稳运行的可能性较大,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保持在6.8%左右。

 

  向好信号增多

 

  除了决策层不断给市场吃“定心丸”外,从前两月陆续发布的数据来看,各种经济向好的信号以“超预期”的态势密集出现。

 

  3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生产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增速较2015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但高技术产业、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新兴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27.5%、12.1%和21.1%;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智能手机和工业机器人同比分别增长60.4%、18.6%和17.7%。

 

  还有分析人士根据3月份钢铁、用电量等数据判断,3月份工业生产将更优于前两月。

 

  投资也出现比较明显的企稳。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同比名义增长10.2%,与去年四季度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1.1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9%,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4.4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5%,而去年全年为零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物价涨幅回升,生产部门通缩出现好转迹象。2月CPI同比上涨2.3%,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创19个月新高。2月PPI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上个月收窄0.4个百分点,近8个月来首次回升至-5%以上。

 

  与此同时,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807.1亿元,同比增长4.8%。利润总额的增长由负转正,打破2015年全年下跌的颓势。

 

  有机构研究显示,从2013年以来的数据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与GDP增速趋势一致,以此推断,今年前两个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回升可能暗示一季度GDP增速有望好于预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当前经济运行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其中,房地产投资超预期回升有利于推动投资企稳反弹;新开工和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反弹,预示未来基建投资增长上行;信贷增幅加大表明实体经济需求明显回升;M1与M2形成倒剪刀差,说明经济活跃程度回升;工业企业利润恢复正增长;通缩状况正在改善。经济正在企稳向好。

 

  企稳仍需后招

 

  尽管中国经济出现多种回暖迹象,但对于这是否真正意味着企稳,各界仍存争议。不少分析人士称,目前的暖意更多是政策效应的体现,还要等更多数据出台作为研判依据,后续政策支持仍不可少。

 

  长江养老保险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表示,今年仍然继续关注稳增长调结构的议题,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延续下滑趋势,制造业的内生增长动力仍有待提高,房地产投资增速近两个月来有小幅企稳迹象,但持续性不足。因此,整个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大的。

 

  俞平康称,从目前的投资、工业增加值情况判断,经济下行的情况还将持续,预计至少要到二季度末三季度初才会出现较为可靠的企稳迹象。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也称,目前生产仍在收缩而需求短期改善,持续去库存或已接近尾声。短期内经济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的持续性仍然存疑。

 

  而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隐患也不容忽视。不少机构都提到,中国经济还存在很多潜在风险,去产能去库存等目前并没有看到明晰的政策部署。此外,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中国金融货币方面的风险也值得关注。

 

  总体来看,认为政策需要继续加码助力经济企稳的观点仍占主流。比如前述中国社科院报告称,应该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方法,加大力度扩大国内需求,使经济运行保持在中高速增长的合理区间。报告建议在区域、产业、国企、财税、金融、民生、开放、人口管理等领域推出一批力度大、接地气的改革方案。

港口生产忙
  近日,大连湾辽渔深水码头生产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港区码头工人奋战在生产一线,迎来进出口装卸高峰。据介绍,今年以来大连海港口岸对俄贸易量大幅增长,据最新统计,中俄出入境贸易船舶共41艘次,较往年同期增长455%,进口货物12.人民政府
春回大地暖 水稻育秧忙
  天气转暖,春耕备耕到了关键时期,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