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守住环境底线

10.10.2016  16:06

  “因油而生、因油而兴”,辽宁省盘锦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油气采掘业对盘锦市经济比重的贡献一度达到80%以上。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如何避免重复“因油而衰”的老路,考验的是盘锦市政府的智慧。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能否让公众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要看盘锦市政府严守环境底线的决心。

   原有模式不可持续 主动转型寻找出路  

  盘锦拥有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1995年,辽河油田产量达到1950万吨的历史最高点,此后一直平稳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如果单从油气采掘的数据来看,盘锦的转型发展似乎不像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那么迫切。

  但是,从城市总体发展来看,盘锦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大多围绕油田发展。一枝独大的经济结构,随着资源的衰弱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逐渐成为制约盘锦经济发展的因素。

  从1996年开始,盘锦油气产量逐渐降低,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增速放缓和地方财政收入、就业安置、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九五”和“十五”期间,盘锦经济增速连续十多年在辽宁全省低位徘徊。

  “作为资源型城市,盘锦的发展如果不转型、不开放,就只有死路一条。”市委书记孙国相的话,代表了盘锦市委市政府对转型发展达成的共识:依靠不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支柱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因此,盘锦市决定,在城市还有厚重发展底蕴的时候主动寻找新的发展出路,让城市实现逐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如何展开?盘锦南邻渤海辽东湾,根据经济发展总体特点,盘锦制定了“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的发展主线,全力推进沿海开发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逐步转型为沿海港口城市。

  在空间发展格局方面,盘锦市制定了打造“辽河油田、盘锦港双核支撑,母城、新区双城发展”的“双核双城”空间发展思路。既注重辽河油田的发展,保留油田城市的特点,又要谋划港口的发展定位,彰显港口城市的长远发展走势。

   向海发展多元支撑 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转型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根本还是城市面貌的改变,是百姓的福祉和生态环境的优美。”对于转型发展,盘锦市发改委副主任、转型办主任刘毅这样说。

  为此,盘锦完成了全市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及配套管控政策制定工作,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市域生态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高污染的企业一个都不要,我们这里入驻的都是大体量、高质量的产业。”辽东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锦华说,在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方面,盘锦以规划环评为导向,环境容量和生态红线为底线,严格控制高污染、高风险项目引进,保障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向海发展的主线明确,生态“门槛”确定。几年来,盘锦逐渐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2005年,常住人口约10万人的辽东湾新区开始建设。作为盘锦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重要载体和窗口,辽东湾新区已经形成了以石化及精细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临港物流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0年,吞吐能力达2.9亿吨的盘锦港投产试运行。作为辽宁沿海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门,盘锦港已完成230亿元投资,并形成了化工品、油品、粮食、集装箱、滚装运输等主营业务。

  转型向海“要资源”的同时,盘锦并没有抛弃“油气”,而是以油气资源为依托,向上、向下延伸产业链,实行产品精深加工。在全力支持辽河油田持续稳产的同时,重点发展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塑料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及旅游、商贸和物流为重点的六大接替产业。

  同时,中国兵器辽宁华锦石化改扩建、中储粮东北综合产业基地、忠旺铝材、长春石化等项目的落地和建成投产,也为盘锦打造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产业结构发生逆转 生态红利逐渐显现  

  坚持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的主线,坚守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的底线。作为资源型城市,盘锦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5年,盘锦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67.9亿元,是2006年2.8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465元,是2006年2.7倍;曾多年在低位徘徊的经济增速指标也上升到辽宁省前列。

  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盘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保红利的逐渐释放。2015年,盘锦非油气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88%,六大接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70%以上,实现了经济结构大逆转。

  与此同时,盘锦还将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城市由“城乡”“油地”二元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大力实施植树造林,进行垃圾治理,建设氧化塘工程,实施院落环境整治等。农村环境的改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使村民们依托当地的优良环境和自然资源建起了农家乐、民宿,收入增加明显。

  数据显示,盘锦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今年1月~7月,盘锦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147天,达标率为70.7%。其中,PM10平均浓度为71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5.5%和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