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发能力 提高农业产业素质

28.12.2015  12:3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要求:“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实现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共同发力。

  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生力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需要在市场中得到检验和提升。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根本指引。只有提升市场开发能力,才能更好地发现和反馈市场信号,根据市场需求布局农业生产,实现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的有效衔接。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以市场效益为动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推动,其中规模效应是根本支撑。规模效应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实现生产成本的规模递减;而且体现在销售环节,力求经营效益的规模递增。在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层挤压下,只有提升市场开发能力,发现更广阔的市场“蓝海”,才能拓展更大的效益空间,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注入源头动力。

  参与农业国际合作需要以市场竞争为核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农业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但千家万户的小农难以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关键要靠以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有提升市场开发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影响力,才能与农业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在竞争中更好地维护产业安全、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从世界范围看,逐步放弃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直接干预,采取市场化调控手段越来越成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新趋势。其中,在采取金融和保险等手段实现农产品价格损失保障的基础上,支持和促进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市场也是重要的政策内容。在2014年美国农业法案中,特别增加了农产品市场开发补助项目,财政年度拨款达到6300万美元。在“十三五”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过程中,同样需要突出市场开发能力的提升,促进产销衔接、完善市场调控,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

  一是拓展市场空间。农产品市场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市场,市场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扩大农产品市场消费,同样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优质农产品供给。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区域目标市场进行精耕细作,挖掘城乡农产品消费的潜在需求。同时,要着力从供给端着力,推动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增加有效的农产品供给,着力扩大农产品消费规模,发挥消费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作用。

  二是建设直销渠道。农产品直销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省掉了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有助于显著提升农产品的交易效率和经营效益。目前,国内农产品直销市场正在蓬勃兴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网点、在电商平台开设特色网店。同时,要逐步完善城乡低保补助政策,对城市低收入群体购买直销农产品提供“消费券”补贴,使其能享受高品质、低价格的新鲜农产品。

  三是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农业非股权投资的重要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质量标准,保证及时稳定充足的供应,是农业跨国公司进入产业链生产环节的最主要形式。发展订单农业打造全产业链是基础,没有对接终端市场的订单农业,必然会因市场波动导致频繁违约。要支持以农业全产业链为导向,以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为核心,组建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第三方供应商等的订单农业网络,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和供应商、销售商等高效融合,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四是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是产品的身份体现,是产品质量、商业信誉的集中体现。农产品的一个重要属性特征就是质量隐蔽性强,难以简单地通过外观等途径识别质量高低,特别需要利用品牌对农产品的质量特征进行集中表达和保护。打造知名品牌可以降低农产品的市场推介等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市场范围的稳固拓展。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带动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提高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产地农产品的信赖。

  五是强化质量认证。农产品质量认证始于20世纪初美国开展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并以有机食品认证为代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高企的状况下,必须要引入“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管理理念,把强化质量认证作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市场交易成本的有效举措。要加大对产地特色农产品绿色有机认证的资助,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身份证”制度,引导农产品消费朝着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


农业部农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