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啥痴迷保健品看看大家都咋说
为何老年人会这么痴迷保健品,这么容易上当?
本报对多位被骗老人调查发现,一些老人经济条件好,同时这些老人社会地位的改变、子女精神抚慰不够,又想花钱买健康,所以才会疯狂购买保健品。而有些不良商家利用老人的弱点,过度推销也是原因之一。
通过连日来的调查,记者发现子女们关于父母疯狂购买保健品的行为,也有各自看法。
老年人本身身体状况较差,很多老年人都患有慢性病,这就导致了这些老人尽管到正规医院治疗,也不能根治,每天他们都要承担着身心的折磨。
于是,他们就开始把治愈或者缓解的希望寄托在那些所谓的“无毒无害效果神奇”的保健品身上。
专家指出,老年人有病乱求医现象屡屡发生,再加上部分保健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抓住老年人求医心切的心理,促使老年人买单。
商家为了卖货打出“情感牌”。赵阿姨今年76岁了,不久前她花费近4万元买了30盒保健品。赵阿姨说,她还记得当时走进屋里的时候,一位姑娘赶紧迎上来,直接拉着她的手说:“姨啊,您可来了,外面冷不冷,赶紧进屋。”
随后,销售人员就把赵阿姨拉到了一张理疗床上,立即蹲下身来,给阿姨找拖鞋,并让她赶紧到床上休息,其间还给她捏腿。
赵阿姨说,此情此景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女,因为儿女都忙,她已经好久没有体会到这种关怀。回过头看,正是因为产生了这样的心理,她才一步步陷入“泥潭”,先后花费大量资金购买保健品,但最后发现这些昂贵的保健品其实作用并不大,甚至她都不敢告诉孩子们。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家虚假宣传的诱导。很多时候,商家往往会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先摸清对方的身体状况,然后再根据掌握的“情报”,对其销售的产品虚假宣传。
有很多商家在销售时,不顾任何后果,直言其销售的产品有多神奇,甚至扬言“包治百病”,根本不用吃药,只需要吃保健品就可以了。
市民刘大爷告诉记者,他去买保健品的商店,经常会找来一下所谓的“受益者”,作为健康讲座的讲师,通过分享自身的“经验”,来骗取其他人的信任。他就是听了这样的事分享后,才上当受骗的,后来他却发现,这个所谓的“受益者”竟然是老板的亲戚。
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杨兴
老人:要健康、缺乏关爱、过度推销
市民姚先生称,他与父母住在一起,因此不存在缺乏关爱一说,他认为父母最开始接触保健品,主要是因为“贪小便宜”的心理导致。
“我记得当时我妈天天去人家店里听课,然后回来后会拿一些鸡蛋、挂面啥的。”姚先生称,正是这种赠送奖品的方式,让父母一步步开始接触保健品并慢慢第开始购买。
在子女眼中,让父母对保健品的防线崩溃,那就是老人由于退休后,社会地位的转变,导致缺乏“被尊重”的心理。
市民于先生称,他的父亲以前是一个退休干部,以前在工作时“独当一面”,可退休后失落、自卑感顿生。如果能参加个会议、听个讲座来填补心理空白,自然乐此不疲。
那些保健品商店刚好抓住了老年人这样的心理,然后经常“邀请”老人家去参加各种活动,其实也就是不同形式的产品宣传会。
此外,老年人信息闭塞、对外界认知有误区以及从众心理等,均导致消费时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杨兴
子女:骗子“会议营销”满足老人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长辉介绍,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心理需求之下完成的。
不少老年人买保健品时,不希望子女知道。子女在劝导父母的时候,也要讲究办法,不能太激动,否则适得其反。
原因一: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心理
刘长辉表示,中国人自古就追求“长生不老”和“延年益寿”。
期盼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需求,而老年人对这种需求的表现更为明显。老人退休后,没有工作上的压力,养生就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有保健品宣传称可以“延年益寿”后,老年人就会觉得了不得。
原因二:“老小孩”会盲目跟从
老年人虽然年龄上涨,但是认知和视野会有一些局限,有些举动在子女眼里甚至有些幼稚,常被称为“老小孩”。“老小孩”会有盲目跟从、从众的心理,当身边有一个人觉得一种保健品好,其他人就会把他当成“旗帜”一样,马上追随买这种保健品。
保健品销售方会抓住老年人的这种心理,找“托”或者高价邀请有身份的人,让他们自称使用了保健品,从而让“老小孩”们掏腰包。
原因三:像“家人”一样“孝敬”老人
保健品销售员对老人的态度都非常热情,进屋时叫“爸”、“妈”,交谈时蹲在老人面前,做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老人走了以后亲切的送出们,关怀备至。
老人在他们身上体验了被尊重、被理解、被呵护的感觉,这些感觉在正常情况下是由子女供给的,但儿女可能因工作忙或者在外地,不能及时关心、关注老人。销售员在此时“趁虚而入”,使老人的价值感得到极大满足。
有一些老人觉得工作人员这么人情,挺不容易的,得花钱表示一下。
原因四:贪便宜心理
不少老年人习惯节俭,对于保健品销售公司赠送、免费试用的物品格外喜爱。
销售者在让老年人掏腰包之前,会发送礼品,如豆油、牛奶、大米、白面等,让老年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光想着“赚钱”的公司,然后再发放一些试用保健品,博得好感后,更容易让老年人购买。
大多数保健品销售者就会利用老人这种心理,先用小礼品吸引老人注意,再提供一些“检验报告”“公司执照”等让老人打消怀疑,老人在如此连环设计下,就会不自觉地进入他们的圈套。
也有一些老年人“脸皮薄”,觉得拿了人家的东西不花钱不好,就买了一些。
原因五:大量消息短期内集中发出老人来不及分析
很多保健品销售公司会组织老年人旅游,旅游周期在一周左右。
在此期间,大量保健品信息纷至沓来,充斥在老年人脑海中。老年人接受、分析信息的能力较差,很可能冲动购买,等反映过味儿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徐征
心理专家:追求延年益寿、从众心理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家张思宁认为,看待保健品侵害老年人消费权益事件频发的现状,应该先对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进行分析。
当前,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阶段,老年人人口基数正在慢慢增加。
同时,随着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老年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他们的积蓄使他们有能力在这方面做一些自主消费。
在这样的前提下,这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商家的注意力。这个消费群体中,有一部分老年人虽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却没有养生、保健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无论从学历上也好,或者是后续补充认知上,一些老年人重视保健,却又不懂得保健,往往导致的结果就是轻信宣传、盲目购买。”张思宁说,至于吃了这些保健品后,对自己的健康是否起到切实帮助和改善,或者购买的价格是否大大虚高,使自己的蒙受了经济损失,这些往往都没有在他们考虑和反思的范围内。
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仓一荣
社会学家:虚假宣传迎合老年养生心理
沈阳市政协常委、辽宁鼎泰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功涵认为,由于缺乏权威的宣传科普,一些保健品厂家刻意炒作一些养生概念,对产品夸大宣传,甚至是明目张胆地欺骗、迷惑、误导,这是导致侵害消费权益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常有一些以健康讲座、产品试用、免费体验为名义的宣传推销活动,商家们用一些‘甜言蜜语’打‘亲情牌’,专门针对迎合老年群体重视养生的心理,以达到销售的目的。”杨功涵说。
专家认为,在保健品消费乱象凸显的现状中,一方面,老年消费群体本身要有足够的认知,老年人的子女们也要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发现老年人上当受骗时要及时规劝。
同时,更重要的是,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对保健品消费乱象及时、从严处置,对保健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全面彻查,从制度上加大对保健品相关侵权事件的打击力度,保护老年消费群体的切实权益。
华商晨报掌中沈阳客户端记者仓一荣
律师:应加大对相关侵权事件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