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对我吐口水我为啥还坚持? ”
昨天是第八届沈阳老博会的最后一天,一群“80后”和“90后”的养老人用自己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喂顿饭被喷好几次
换四次衣服洗两次脸
喂失能失智老人吃饭是怎样的过程?一边轻声哄着,一边举起饭勺,轻轻把饭送进嘴里?
“想得太简单了。”养老院护理员张文静说,自己最开始也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可她第一次给失能失智老人喂饭时,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多“天真”。
“不论我怎么哄他,他总是一抬手把饭打翻,还对着我喷了好几次饭。那一顿饭,我换了四次衣服,洗了两次脸。”张文静说,这还不算什么。她刚入行时,最受不了的是工作早餐吃到一半,被通知要帮老人进行人工排便……
几乎每位护工都有一份差不多的作息时间表——早晨5点起床,6点帮老人穿衣,7点打水打饭,9点进行康复训练。每天喂饭四次,每两小时翻身一次。直到晚上8点下班前,要不间断地和老人聊天,帮他们叩背、吸痰、按摩等等。
照顾失能失智老人,要时刻面对他们孩童般阴晴不定的“脾气”
从业6年的一线护工张兰经常被看护对象“折腾”得哭笑不得。“你能想象吗?一个70岁的小脑萎缩病人,前一秒还跟你有说有笑,下一秒就翻脸把你痛骂一顿,说你偷了她的拐杖,说你欺负她……可是拐杖就在她自己手里。”
老人们的“不讲理”与“折腾”还好说,最让张兰难受的还是家属的不理解。
“有次一个家属对我说,你就是做这种低等工作的,我交了钱,你就该伺候人!”这话让张兰觉得很受伤。她始终认为,养老护理不是“低等工作”,他们为老年人提供的除了生活上的帮助,还有情感上的慰藉和信任。
担心老人晚年境遇
她们选择报考养老专业
这些年轻人为什么在当年高考时选择了养老服务与管理这个专业?
张文静出生在赤峰市一个偏远的村子里,村里年轻人纷纷出去打工,留下了很多独居老人。
“有次我遇见一个老奶奶坐着发呆,后来跟她回家玩,她给我拿吃的。可她掀开碗罩时,一股酸臭味扑鼻而来,里面是发霉的青菜和硬邦邦的馒头。那就是我对独居老人晚年生活的第一印象。”高考报志愿时,她又想起了老奶奶,于是报考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与张文静相似,张兰选择养老专业是因为担心父母的晚年。
“我是被父亲的话深深扎了心。”张兰说,高考前父亲告诉她,“我知道你考出去后不太可能回来,大胆报志愿,不用担心我们,我们老了可以去养老院。”
张兰听完父亲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就想报考一个既能找到工作,又能照顾到父母的专业。
只有年轻人做养老
这个事业才有希望
几乎每个一线养老人都有过被老人打骂、被喷口水、被家属误解的经历,但是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还要坚守?因为他们有一个共识——只有年轻人来做养老,这个事业才有希望。
“我也曾几次情绪崩溃,想过转行。但一次生死救援的经历让我改变了想法。”张文静说,自己在一次值班时,发现常年患有高血压的李爷爷突然发病,头晕、呕吐,她马上叫了救护车。“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救护车,短短几分钟的路,我觉得特别漫长。我一直在跟李爷爷说话,就怕他睡着了。”
进手术室前,张文静的胳膊被李爷爷拉住了。“小张……你说我还能活着回来吗?你拉着点我啊,我怕啊。”张文静对他说:“我今天哪也不去,就在医院,一步也不离开。”
李爷爷并不是张文静常年负责照顾的病人,俩人只是在走廊里偶尔打过招呼。可是在最危难的时候,老人却对她产生了依赖。经历了这一幕,张文静明白了一个道理——寂寞孤独的老年人把护工当成儿女和依靠,他们的工作为老人提供了亲情的慰藉,这是任何一份其他的工作所不能给予的。
与张文静相似,张兰也经历过让她内心为之一动的场景。
一次养老院开联欢会,大家给老人们买了不少零食糖果,一个老奶奶却一块都没舍得吃,全揣在自己兜里。张兰当时还想:这个老奶奶可真爱占便宜啊!可让她意外的是,联欢会结束后,老奶奶把这些好吃的都拿给了日常照顾自己的护工。老人说:“我的护理员最辛苦了,有好吃的,我要给他们留着。”
这一幕让张兰至今都难以忘却,她认为,这份工作给她带来的“小确幸”,让乐趣大于苦楚。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兰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