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来电话点名要借钱
明天来我办公室;给我卡号,帮我取点钱;钱没到账,你就先帮我垫付下……
若这是一位你敬仰的老师或上司打来的电话,你很容易就会照指令办事儿。90后大学生小林就接到了这样一个“熟悉的电话”,没想到却掉进了一场骗局。
开学日期临近,很多大学生手里都拿着家长给的学费。当心别被骗子盯上。
昨天,记者就采访到了这样一起针对大学生的电信诈骗案。
离奇的开始:
“老师”准确地叫出她的名字
林蒙(化名)是沈阳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由于准备考研,她这个假期一直在学校复习。
8月19日,她突然接到了号码为安徽的电话。“他说是我的老师李建(化名),电话是他老家的私人手机号,让我明天上午九点到他办公室。”林蒙说,老师清楚地叫出了她的姓名,而这位李老师也真是外地口音。
第二天早上九点不到,李老师又打来电话。“他让我买两个信封在办公室外等他。”林蒙回忆,当时这位老师要林蒙提供一个银行卡号,称会向这里打两万块钱,让林蒙帮着取出来,然后交给他。
林蒙很快到了银行,可这笔钱却迟迟没有打进来。“这时老师反复打电话,问钱到底进没进账。并且说这笔钱很着急用,催我实在不行先垫付下。”林蒙说,她当时迟疑了,但李老师平时在学生中威信很高,若能给李老师做点事情,她也感到非常荣幸,何况是先垫付些钱呢。
“熟人”的伎俩:
“老师”向学生借钱是骗局
就这样,电话那边的李老师给林蒙一个卡号。林蒙将父母给的8900元现金打过去。
谁知道这还不算完,没过多久,李老师又打来电话,称领导催得急,剩下的一万多元钱,也希望林蒙帮着垫付下。
“我实在是筹集不到这么多钱,准备和李老师解释下。”林蒙说,她按之前手机里存的李老师电话拨了回去,没想到李老师说,根本就没有让她帮忙。
此时的林蒙反应过来,自己上当了。当她找到银行时,对方表示,钱是转账即时到账的,即便冻结对方账户,也要警方出面。林蒙随即向属地警方报案,此案正在侦破中。
大学生隐私泄漏源有哪些
回顾整个事件,大家都想问问,骗子是如何能清楚地叫出林蒙的名字,又恰好借用了李老师的外地口音的呢?这些个人信息都是从哪泄漏出去的?
“我也反思过这个问题。”林蒙说,报考补习班、求职应聘都要填写很多个人资料,这似乎都有可能是个人信息被泄漏的源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正如林蒙所说,考研报班、毕业求职,已成为毕业季里大学生最容易泄漏隐私的两大源头。尤其是网上求职,大学生往往要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这都成为泄漏的潜在隐患。
遇电信诈骗可发短信或上网举报
昨天记者也注意到,沈阳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最近发布了这样的提示:在收到诈骗短信或电话时,可随时将“被举报手机号码*信息内容”发送至免费号码10086999,或通过登录12321.cn进行举报,被骗后立即报警!
牢记三大秘籍不被骗
此时正是大学生开学季,很多学生都拿着家长给的学费。如何防骗,本报传授给大学生三大防骗秘籍。
(一)遇事别慌、克服恐惧、沉着应对。
假若得到出乎意料的信息,首先给自己时间冷静,然后再理性的考虑一下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如无疑问再决定采取措施,否则至少通过另外一条途径对信息进行落实。
(二)战胜诱惑、不捡便宜、不走捷径。
不贪便宜、不耍小聪明走捷径,天上掉下馅饼也不捡,骗子就会很难得逞。打上一个电话、见上一个人或者干脆再沉得住一分钟,骗子就会露馅。
(三)用心负责、仔细认真、杜绝大意。
有时人们稀里糊涂地把事做出来了。事后回想起来鬼使神差一般。骗子往往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利用人们慌乱着急或疏忽大意的机会行骗,因此树立起一种踏踏实实做事的作风,对于防诈骗很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