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在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绽放
再过几天,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56名藏族应届毕业生就要到幼儿园进行实习,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教师”。三年前刚来时,她们不会讲普通话,许多人甚至从未见过钢琴。三年后,她们离开时,人人都有普通话证书,每人都熟练掌握几种器乐。这群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是如何发生巨变,绽放美丽的?3月22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来到了这些藏族学生在沈阳的家——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和她们一起分享难忘的经历。
217名藏族生从此毕业80%左右考入高职
从2010年起,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开始接收内地西藏中职班学生。当年共接收80名女生,均为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在校生122名,已有217名学生毕业。她们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后,将回到西藏继续升学或从事幼教工作。这些学生刚来沈阳时,有的从未学过拼音,有的连普通话都听不懂,但毕业时,她们都取得了普通话二级乙等甚至以上级别资格证书,同时获得教师资格证。而回到西藏继续升学的,高职考取率超过八成。学生们能取得这些成绩,与教师们的付出密不可分。
用汉语和藏语分别书写的教室名称、走廊里图文并茂的学生成长纪实、民族风情浓郁的展览室……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为藏族学生辟出专用教学楼,装饰上充满民族特色,让藏族学生们感到家一般的温暖。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大多数藏族学生初到沈阳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在学习上也很吃力,这对沈阳的教师们也是全新的挑战。该校西藏班管理办公室主任龙晓凤介绍说,“小到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大到学习汉语,弹奏钢琴,我们都要用心去做好,老师们经常加班为学生义务辅导功课。”学校十余名西藏班的管理教师,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以情感人,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龙晓凤为“龙妈妈”。
每个除夕沈阳老师都和藏族学生一起度过
到营口鲅鱼圈看大海的辽阔、在锦州世博园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还有让学生们最开心的到棋盘山冰雪世界痛快玩雪,学校精心为藏族学生们安排了许多活动,尽可能多地让她们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为了让学生们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学校组织汉族学生与藏族学生结对子,并进行征文比赛、大合唱比赛、讲故事比赛、乐器演奏比赛等活动。业余时间,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到“九·一八”纪念馆、沈阳科学宫、中国工业博物馆等地参观,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她们的第二故乡。
“七年了,我们每一个除夕都是和孩子们在一起过的。”龙晓凤介绍说,由于藏族学生寒假也在学校度过,学校在每个寒假为藏族学生专门安排五周的学习课程。教师们除了春节和学生们在一起包饺子、联欢,藏历新年时还会组织一场大型的文艺演出。藏族学子们对沈阳母校充满感激。
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校长肖波表示,全体教师践行“五心”工程:以爱心对待每一个藏族学生;以诚心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心里;以细心照顾学生的生活、学习;以精心的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以暖心教育感化学生,增进汉藏情谊。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