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菜”院士李天来:冬季到沈阳来尝鲜
他,专注设施园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0多年,创建了节能日光温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实现了在北方-30℃以上地区冬春季不加温生产果菜,并将生产区域向北推移了300公里,为北方地区冬季鲜细菜供应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60岁的李天来,日前刚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表示:“30多年来,每当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并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我都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
力克寒区冬季蔬菜生产供应难题
日光温室蔬菜是我国独创的一种设施蔬菜类型,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天来院士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
自1982年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毕业后,为解决我国北方群众“冬季吃新鲜蔬菜难”问题,他坚持30余年力克寒区冬季蔬菜生产供应难题,首创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软件,率先创制出四代节能日光温室,把温室采光率由73%提高到86%,夜间室内外温差由25℃提高到39℃,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40.5度向北推移到43.5度,北移约300公里。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跟传统连栋温室相比,设备成本降低55%以上,每亩节煤60—80吨。
研究成果应用于寒区增效649亿元
李天来同时探明果菜主要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制,研制出低温弱光下果菜栽培关键技术,创建北方寒区日光温室果菜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开创了零下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2.5万公斤高产先例,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李天来院士的研究成果被寒区大面积应用。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及华北、西北和黄淮海流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结束了我国北方地区冬淡季鲜细菜供应难的历史,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加拿大、韩国、朝鲜、蒙古等国也先后引进李天来的研究成果,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霸”30年不变的科技报国梦
高中毕业后,李天来在农村生产队干了4年。恢复高考后,他于1978年4月进入沈阳农业大学,他各科成绩优异,是真正的“学霸”。
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于1985年3月进入日本山形大学农学研究科学习,获得园艺专业硕士学位后,他不顾日本教授的一再挽留,毅然返回祖国。
30多年来,李天来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获授权并已应用的发明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1件;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4件,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培养了一大批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后,经常有人“提醒”李天来,“抓成果转化一定会有大的收入”。他总是说,“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科研课题也是国家的,我的成果只能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梦想:从园艺大国到强国
关键词:梦想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设施蔬菜这一研究方向?
李院士:毕业留校后,我从事蔬菜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那年冬天我就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千家万户在四季都能吃到各种新鲜嫩绿的蔬菜呢?就这样,我把解决辽沈地区蔬菜周年生产和周年均衡供应当作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并立志此生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而奋斗。
关键词:未来
记者:您当选院士后还有什么样的研究计划?
李院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对我工作的鞭策和鼓励。我深知,我们国家虽然是设施园艺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设施园艺生产强国。因此,改变现状,实现设施园艺现代化是我和同行们当前的奋斗目标,我希望与专家们一道,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继续努力。
学生眼中的院士老师
张晓林(2012级蔬菜学博士研究生):李老师家里的电脑椅很特别,是半躺式的。老师的腰不好,坐久了承受不了。为方便在家办公和学习,特意买了这把椅子。学生毕业论文修订的时候,给老师发过去论文,第二天总会收到老师的回复,邮件时间多是凌晨一两点。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修订与批注,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路涛(2013级蔬菜学博士研究生):2014年,我初次做RT-PCR的时候,试验结果不理想。为帮助我找问题,李老师仔细听取我整个RNA提取过程,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询问……我看到老师对待试验的一丝不苟,体会到他作为学者的严谨,这激励我以后做事要更加认真、细致。
王荣(2015级蔬菜学博士研究生):记得那次,我们读书报告没做好,李老师又气又急,指点了我们三个小时,都忘记了吃饭。从那以后,每次准备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我们再也不敢马虎。老师对我们学习和科研要求严格,对我们生活却关怀备至。我们假期在学校,他来看望我们,还带了月饼和牛奶,我们心里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