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代牛庄开埠”是百年误解
没沟营开埠时的情形。(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谈到营口的历史,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民间,“营口代牛庄开埠”之说一直广为流传。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张士尊对“辽河航运及东北经济一体化”进行专项研究时,翻阅了大量海内外关于辽河航运的原始资料,他发现不但当时清朝的档案没有“营口代牛庄开港”的记载,彼时中外往来文件中对此也没有提及。
事实上,此前已有一些学者对这一说法提出过质疑,认为当年《天津条约》指定的牛庄开埠所在地指的就是没沟营,即现在的营口港前身。
原始档案无一提及“营口代牛庄开埠”
“《天津条约》是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清朝政府被迫开放了10个通商口岸,其中就有牛庄。”8月11日,明清史专家、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的张士尊教授为记者讲述牛庄开埠的前后经过。
牛庄如今是海城市下辖的重要乡镇,而“没沟营”即现在的营口市区。张士尊告诉记者:“牛庄没有开埠,却在没沟营设立了通商口岸,为此,自民国以来,‘营口代替牛庄开埠’的说法甚是流行,直至今天,这种说法依然盛行。”
今人对“营口代替牛庄开埠”的说法深信不疑,一个重要证据就是《营口县志》,其中写道:“其第十一条内载,以牛庄为商埠,故现在营口咸犹以牛庄混称之。迨十一年,英领事至牛庄,查勘辽河下游海口淤浅,轮舟出入不便,乃舍而移就营口设立商埠……”也就是说,按照中英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原本开放的是海城的牛庄,但由于牛庄港口条件不好,英国人才把口岸转移到营口(时称没沟营),让营口代替牛庄开港。加上英国时任中国牛庄领事馆首任领事的密迪乐确实曾到牛庄去考察,这使得“营口代替牛庄开埠”的说法论据更为充分。
然而,张士尊在研究中发现,包括来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量相关原始资料中,凡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资料,竟然无一提及“营口代替牛庄开港”这件事。
为了求证“营口代替牛庄开埠”是否为实,张士尊翻阅了大量资料,甚至调阅了当年英国与清政府之间就开埠通商的所有往来电文,逐条翻译、分析。最终,他发现“营口代替牛庄开埠”的说法只是后人的误解。
“历史的本真面目要从原始档案中寻找、探究并进行剖析。”张士尊说,“《营口县志》编著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是后人对历史的整理,距离营口开埠已过去半个世纪,其中难免会有很多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