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营口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营口市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投资173万元建设“营口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以“一个中心、两大平台、八大系统”为整体架构,支撑市、县两级安全监管部门监管监察和日常业务工作,实现纵向贯穿省、市、县三级安监系统、横向覆盖市级安委会成员单位、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多级应用的图形化、可视化体系。为全市的安全生产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提供技术支撑。
一、建立企业“户口簿”,加强动态监管
将全市企业的基本信息、隐患排查、风险管控、重大危险源、作业场所、设施设备、安全教育、安全投入、应急管理等一系列的安全生产信息录入到信息平台,作为信息平台应用的基础数据。实现了全面覆盖、动态监管、分类分组管理,可以随时跟踪掌握企业的基础信息和安全生产状况。目前,我市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录入已全部完成。
二、源头管控、关口前移,强化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管理
1.按照企业的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科学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红色最高),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受控范围内。
2.根据企业行业领域自动或自定义生成相应行业的排查任务清单、安全隐患清单、隐患整改清单和复查验收清单,完成隐患排查一个周期闭环。确保企业安全隐患有人管、管了能发现、发现了能处置,从根本上提升我市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事故发生的坚强基础。目前,全市生产经营企业及场所48766家,设置网格1091个,开展隐患排查企业1116家,总次数1718次,发现隐患140处,已整改124处,整改率88%。
三、消除监管死角,加强网格信息化管理
1.依托信息平台,将生产经营单位作为网格单元,构建横向和纵向立体网格,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属地和行业监管责任,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源头治理和前端处理。
2.加强网格员日常巡查力度,强化与监管部门的互联互通、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以信息平台作为调度中心,即时将隐患抄告给相关职能部门,并落实反馈,使每一条安全隐患的来龙去脉有迹可循。
四、配备移动执法终端,执法过程便捷可溯
执法人员可以在移动执法终端中输入企业名称,自动生成该企业的执法清单,执法人员通过执法清单一一对照,如发现问题,直接引用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生成相应的执法文书,并通过蓝牙打印执法文书。移动执法终端具有现场采集监管数据、高清视频、音频传输、GPS定位、调阅资料、多个部门或单位联合协同执法等功能。配备移动执法终端提升了我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效率,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做到依法行政,实现安全生产监督从传统工作模式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五、建设信息化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运用应急资源信息库、辅助决策系统和GIS空间分析,为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提供全方位的决策信息,大大提高事故应急救援的反应能力和救灾的科学性,能够为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准确的提供事故发生企业的分布位置、应急预案、危化品特性及处置措施、应急救援力量分布、灾害的影响范围、救援最佳路径等救援信息和事故现场的实时灾害情况,形成事故现场情况监控、应急救援的决策指挥。建立 “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应急救援机制,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的安全紧急事件。
六、充分利用GIS技术,建立“一张图”
在GIS上按照企业风险、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冶金机械、隐患排查和执法检查等类型进行筛选分类,并通过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标记、定位企业,直观地分析和统计各类数据信息。通过“一张图”可以完成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任务,实现了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对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七、强化培训,夯实信息化操作基础
分别对市、县、园区监管人员、监管企业和网格员信息平台应用操作进行了集中培训,把信息化基础知识、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操作等作为重点内容,共培训3000余人;发放了信息平台应用政府版手册600本;企业版手册3000本;移动执法终端手册300本,并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解答操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八、加强信息化集成,形成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将新建成的信息平台与现有的移动执法终端和移动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通过物联网、数据唯一检索进行高度集成、统一,形成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实现业务关联、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快速、准确、高效,真正实现智慧安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