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真改实改激活国企“大盘”
国资委是营口市最忙碌的部门之一。这个昔日的“清闲”部门像上了发条的时钟,时刻记录着营口国企改革的足迹。
市属67家国企一次性实现政企脱钩,组建11个企业集团,在全省率先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刚刚接下2800多亿元总资产监管的“大盘子”,营口市国资委就向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委派监事,年底前还要完成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综合评价以及产权管理、财务监督办法等制度的制定出台。
行动早、力度大,让营口赢得先机。当国家有关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接连出台时,营口的国企已经悄然完成了一次嬗变,企业定位分类、加强党的领导等做法高度契合国家指导意见,为减亏增效、员工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全、可操作的方案,快刀斩乱麻式的强有力推动,不仅破除了固化的利益藩篱,而且没有引起阵痛和不安,“职工零上访,干部没意见”。
国企改革是一幕大戏,顶层设计是好剧本,“底层”导演好这个剧本,才会有板有眼、有声有色。
营口的国企改革仍在路上,但已经精彩不断。
告别“婆婆”迎来“老板”让资产和企业双双归位
经历过1998年至2011年的国企大规模改革,营口市直510户企业国有股权退出市场。
这一基本背景下的现状是:尘埃落定后的国企“大盘”,还有33家国有一级企业和34家国有二级企业,分布在15个部门,少数企业资产委托企业自己代管,企业不是资产的主人,却能投资、负债、变更资产。营口2800多亿元的国有资产总额列全省第二,但80%以上游离在国资委监管范围之外。
企业头上有个集行业主管部门、国资监管机构、组织管理部门于一身的“婆婆”,管人管事管资产,却不能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因为“权、责、利”很难平衡。
这样的体制机制下,国企管理层“板凳过长”,成了主管部门安排干部的地方、委办局的“后花园”;企业内部机构臃肿、人员膨胀、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坏了也不能怎么样,国企像个“就业大市场”,成本上去了效益上不去;现代企业制度缺乏,让一些国企被卷入“市场海洋”时,当不了“弄潮儿”,而是首先“呛水”了。
去年11月,营口市委书记吴汉圣就提出,“国资国企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真改实改的决心,自觉担当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历史重任”。今年年初,“全面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写进营口市《政府工作报告》。2月16日,营口市制定出台《深化全市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的“5号文件”及20多个配套文件,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必触及痛点,也将迎来国企做大做强的拐点。
集中统一监管,将国资委推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唯一责任人的位置上,解决了一直存在的出资人“缺位”问题。在此之前,成立了12年的营口市国资委,一直是财政局下属的“缩脖局”,监管规模只有300亿元,占资产总额的12%,职能发挥也伸不开手脚。
主管部门当然不愿放弃国企这块“唐僧肉”,把国企从主管部门拿出来,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全部国企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与主管部门脱钩,谁没有按时脱钩,谁到市委常委会来说明情况”,年初的市委常委会上,吴汉圣这样说。经过大量艰苦细致地调研摸底,国资委摸清了国企的“家底”,也厘清了存在的问题。5月7日,营口市政府召开市属国企脱钩移交工作会议,国资委分别与相关政府部门、单位签订《国有企业脱钩移交协议》,采用整体移交、改制注销方式,实现原企业主管部门与所管理企业在职能、资产、财务、人员和党的关系“五位一体”的一次性脱钩。
既然国企归国资委管,那么诸如煤气报修投诉、安全生产等一系列问题也找国资委?面对主管部门这些困惑或者推脱,营口没有简单地将国企从各部门拿来甩给国资委。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佟泽宾说:“我们将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离,国资委实施资产监管,行业管理归相关职能部门,干部管理归市委——各归其位、到位不越位,目的是让企业回归市场主体地位,进而做大做强。”
国资委不是新“婆婆”,而是“老板”。最显而易见的体现是,国资委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采用市场化手段监管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也和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上不上项目由出资人说了算,日常经营管理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