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谋求“存量突围”之路

28.01.2016  15:46




  □本报记者/张继驰

  核心提示

  新一年,营口市将盘活存量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整合和优化各类存量资源,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新空间。

  以现有存量资产为依托,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挺存量项目增资扩产;将富余产能转移出去,清理过剩行业和空壳企业;扶持企业开展工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脱困增效。还将加大闲置土地清理整顿力度,提高投资强度,提升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和供应能力,强化公共事业、社会事业、国有企业等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增强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围绕现有企业抓好有效投资

  去年12月29日举办的 “百家韩国企业营口行”成为营口历史上参会外国客商最多、规模最大的项目对接活动,大韩贸易振兴公社、韩国流通协会、中国韩国人商会、希杰大通物流、韩国LK公司等109家韩国机构、企业代表前来,与营口市领导、及县区园区负责人、营口企业、在营韩资企业对接洽谈,说韩资在营的项目推进,也谈感兴趣的产业和贸易领域。

  经过多年积累,营口市运行的韩资企业有76家,投资总额1.4亿美元,居全省第三,韩国商品城投入运营,营口将成韩国产品的集散地。多年的稳健经营、营口的区位优势、诚信践诺的服务、“中韩贸易协定签署”背景下对优质韩企的愈发青睐,发挥着“信心度增长效应”,此次百家韩企组团而至的实效和影响将逐步显现。

  眼下,增加和实现有效投资,成为营口市主动适应新常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主要抓手。营口市引导企业同国内外同行业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合作,企业纷纷围绕产业链条的核心环节开展内引外联,以商招商风生水起。今年,营口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力争超过5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66个。

  “信心度增长效应”同样体现在以“严谨到近乎苛刻”著称的德企。经营多年的福斯油品、马勒发动机零部件,近年来一再追加在营投资。在这些企业及营口当地企业的牵引下,欧洲七大压铸企业之一的德国科浦集团选择营口完成首次亚洲之旅,全球密封条行业排名前三的萨固密集团从选址到建厂只用了5个月。

  营口市领导认为,除了内引外联,力挺存量项目增资扩产、做大做强也是一种“招商”,而且这样的投资更实、质量更高、见效更快。

  以坐落在盖州市的两个物流项目为例,抓住港前物流这一牵动力强的关键环节,政府给予政策扶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批专业化和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专业市场一再增加投入,短期内迅速发展。辽南中顺冷链物流盖州园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陆续开通菲律宾、越南等四条国际航线,主要进口东南亚水果和南美水产品,累计进口冷柜1628个,其中最高单次航班进口122个冷柜,创营口港外贸进口最高纪录,业已成为东北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仙人岛中丝物流化学品储运项目运行良好,今年中丝集团从南美进口牛羊肉及海鲜冷链集散中心项目也即将登陆盖州,成品油进出口销售总部将落户仙人岛能源化工区,成为新的增长点。

  转化富余产能重塑产业新局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蓄,营口形成了以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产业为主导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奠定基础。

  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主导产业存在产业层次低、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一些富余产能在营口是过剩的,但对于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的国家来说,反而是急需发展的支柱产业,这种差别带来转移的机会和空间。

  营口玉原集团罗马尼亚麦道(中国)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200万美元,成为企业走向欧盟的重点区域;新东北电气集团在印度的工程建设项目,牵动技术、设备和劳务输出,预计可实现出口4000万美元……从近邻的日、朝、韩到太平洋彼岸,从深处非洲腹地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到“中欧班列”的欧陆终端,“营资”遍及亚非欧美。

  借势“一带一路”战略,营口市围绕对接全球市场、利用国外资源抓开放,实现对外投资强劲增长,企业数和投资额均位居全省前列,投资范围拓展至2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以项目换资源、技术和市场。投资领域由单一的资源开发,向轻工、电子、化工、商贸等领域拓展,海外并购也由单纯资产并购向获取营销网络、先进技术迈进,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投资贸易风险。

  去年7月,营口市属67户企业实现与主管部门脱钩,33户国企的管理体制理顺,11个企业集团成功组建。全部国企实现政企脱钩,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营口是全省第一家。真改实改激活了国企“大盘”,最终使80%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与现代服务业,集中在优势企业集团,年上缴红利1.2亿元,让更多人分享到国企发展的成果。

  营口市还将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对产能过剩行业、空壳企业进行清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开展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顿,通过备案完善一批、整顿规范一批、依法关闭一批,对已建成或在建、停建的企业依法进行规范,减少社会投资浪费,盘活投资存量,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共赢发展,为后人留资源。

  推动千企转型焕发创新动力

  尽管近几年全国家纺品牌层出不穷,但并没有影响辽宁华福实业有限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建设。他们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市场节奏变化,制定了以“打造高品质定制家纺”为核心的发展方向,突出品牌特色,在款式设计、花形图案等方面都可为顾客量身定制。

  这一切,源于公司近几年对信息化的持续投入。在全力抓好稳增长的同时,营口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以“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新上工业项目定位保持在中高端,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示范推动智能车间建设。结合民营经济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营口率先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行业选择马勒发动机零部件公司、阿部配线公司等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车间,按照生产过程协同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智能、生产资源管控智能等要求,拟定智能车间建设标准,推广智能车间理念和经验,推动企业向智能工厂转变。

  发展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营口以辽宁华福公司绗缝制品网络定制3D打印和东盛实业公司包装制品网络定制模式为典型,在全市纺织服装业和包装制品业推广经验。

  加强智能产品开发制造。营口以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为基础,以推广应用“嵌入式”软件为手段,加快发展一批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推进制造业生产过程向智能化转型。营口选择五矿营钢、营口卷烟厂等10户“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作为试点,推进数字化控制、人机智能交互和智能物流管理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去年,营口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30亿元,增长2%。编制完成《中国制造2025营口行动纲要》,开展 “千企转型升级行动”,推动实施40个智能制造项目,推动东盛实业等20户企业集团化发展,金辰机械等10户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户企业挂牌上市。营口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非公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市,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50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200亿元。

  今年营口市提出,引导扶持300户企业开展装备工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推动六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嫁接升级改造,促进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阶段性停产企业尽快开工复产、脱困增效,实施收费清单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

  富琳集团增资新建的全自动立体式仓库占地11.6万平方米,在劲增的港口吞吐量中“抢单”。 本版照片由姜姗、李丹、李辉、本报记者张继驰摄老企业“超烁图码”在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新厂,生产保温建材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