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企业“集体出海”的鞍山样本
这个冬天,鞍山企业“走出去”的热度持续升高。
去年12月,在非洲参加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后,回到国内的辽宁华冶集团董事长马黎明早早来到公司,因为有一份中非电工装备合同急等他最后拍板。
跑项目、谈投资、签订单。眼下,和马黎明一样,在俄罗斯、蒙古、埃塞俄比亚、马里、越南、伊朗等国家,活跃着一批鞍山装备制造企业掌门人,而大后方的国内工厂则开足设备满负荷生产。
烘起这“热度”的,是鞍山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为经济转型、提质增效打造全球平台,为富余产能寻找国际出口。
“驾船出海”“并购出海”“抱团出海”“借船出海”……越来越多的鞍山装备制造企业,突出产业特点和拳头产品海外掘金,并爆发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走出去”,掀起“出海潮”
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迈向产品、资本、技术全方位输出
“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创造了最好机遇。尤其是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能转移等压力叠加的东北企业,更需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资源配置范围,“走出去”的愿望更为迫切。
提起鞍山,人们头脑中首先蹦出一个词:钢铁。岂不知,历经多年积累,鞍山装备制造业的实力并不差,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接近20%,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350户。
诚然,鞍山装备制造业缺乏像我国的核电、火电、高档机床之类蜚声国际的重大产品,可是中小企业把自身定位在大行业的产业链里,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为目标,致力于打造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比如,鞍山的聚龙集团,17年来专注于银行智能装备制造,纸币清分机早已批量进军欧美市场。
“走,到国际大市场上去争取项目、争取订单!”鞍山一批优秀装备制造企业审时度势,纷纷目光向外,使用各种“驾术”扬帆远航,涌动出一股“集体出海”的浪潮。
“驾船出海”。采取产品输出或直接投资的方式,登上全球经济舞台。聚龙集团的银行智能装备在德国、加拿大、南非和印度完成设点,海城石油机械制造集团共投资5亿美元在俄罗斯成立钻探服务和石油天然气两大公司,福鞍重工轨道交通转向架产品成功打开美国和澳大利亚市场……这样“走出去”的动人故事时时上演。“并购出海”。主动“走出去”采取并购的方式,获取海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高端人才和销售渠道,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其中,鞍山磁谷集团并购美国麦格钠磁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鞍山泰工并购美国理皮公司,美忱集团先后并购美国特尔奎普公司和菲利普斯公司……短短数年间,鞍山装备制造企业共完成海外并购项目17个,并购总额约为4亿美元。
“抱团出海”。告别单打独斗,以建立境外产业园的模式引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联合“走出去”。去年5月,由辽宁华冶集团历时4年、从砌院墙做起、完全采用中国标准建设的电工装备产业园,在埃塞俄比亚正式投产,成为当地最大的电工产品生产基地。由此华冶在非洲大陆彻底站稳脚跟,并带动了国内铝材、电子、轴承等50多个相关行业出口。
“借船出海”。作为鞍山最具产业丰厚度的钢材等配套产品,抢搭高铁、核电等高端中国装备“远洋航船”而漂洋过海。去年3月,鞍钢集团牵手拥有庞大海外营销网络的中国铁建,强强联合拓展海外业务。伴随中国铁建在全球路桥建设市场“开疆拓土”,鞍钢的大批精品钢材也源源不断远销国外。非洲首条投入运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所铺设的钢轨,就是“鞍钢制造”。
从以往单纯的产品输出,迈向产品、资本、技术全方位输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鞍山装备“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稳健,集体促成了优势产能的海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