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丰:牵住“牛鼻子” 啃下“硬骨头”

10.08.2016  17:05

      日前,记者在辽宁省西丰县郜家店镇原昌药用菌合作社灵芝种植基地看到:三十几位农民正在大棚里忙着定植灵芝,一根根菌棒承载着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贫困户于永香常年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资80元。去年,于永香用2万元扶贫互助金入股加入合作社,年底分红得了1000多元,于大姐算了一笔账,打工加上分红,她家增收8000多元。像于永香一样,胜利村的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互助金参股入社,产业基地务工,家庭收入不断提高。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丰县紧紧抓住产业致富这个扶贫攻坚的“牛鼻子”,同心协力,啃下贫困“硬骨头”,通过顶层设计谋划产业、资金助力撬动产业,项目牵动壮大产业,党建引领兴旺产业,积极推动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富民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腰包鼓起来,产业必须发展起来

      西丰县地处辽北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产业单一,全县25万农业人口中有贫困人口4.19万,贫困成为制约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阻碍广大村民顺利步入小康社会的“拦路虎”。“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持续的。只有抓住了产业这个扶贫攻坚的‘牛鼻子’,才能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广大人民群众顺利迈入小康社会,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西丰县委书记康冠华深有感触地说。“腰包鼓起来,产业必须发展起来”,这是西丰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由此,一场围绕2018年全县4.1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的扶贫攻坚战在鹿乡大地上拉开帷幕。该县将精准扶贫纳入“十三五”规划,依据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定位,科学制定了《西丰县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并把贫困人口联接到该县在18个乡镇规划出的三大功能区产业链上,鼓励中部工业核心区的生命健康产业重点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进企就业,以创业就业促进脱贫。

      引导农民把“沉睡”的生产要素投入到脱贫产业

      西丰县郜家店镇胜利村有贫困户53户,142人。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韩立有发起成立了原昌药用菌开发专业合作社,建成灵芝种植大棚40个,吸收2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带领社员卖灵芝孢子粉、制作灵芝盆景,一个大棚每年纯收入两万多元,赶上灵芝盆景行情好,每个大棚纯收入三四万元。今年,县扶贫办又整合200万元扶贫资金扶持合作社发展,该镇富春村、平原村、宣化村的100个贫困户以土地参股组团入社,新建木耳大棚100座,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在西丰县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转变为合作社的股东和工人。通过以土地、劳务、资金等生产要素参股入社,解决了贫困户生产没项目、管理缺技术、销售没门路的难题,兴起了“乡乡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搞产业、人人当股东”的产业发展热潮。

财政扶贫资金只是一个酵母,积极引导农民把土地、山林、房产等‘沉睡’的生产要素投入到脱贫产业,用产业带动农民脱贫,农民富起来还会促进产业不断壮大,这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意义所在。”西丰县扶贫开办主任孙家彦表示。

牵手扶贫产业党员引领群众奔小康

走进天德镇天来村精准扶贫水果产业基地,青翠欲滴的小苹果挂满枝头,贫困户董国清正在给果树疏枝,打药。今年春天,董国清把自家退耕还林的20亩地全都栽上了合作社给的扶贫树苗,看着树苗一天天长高,董国清心中脱贫致富的小康梦越来越清晰。天来村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地少,近年来,村党支部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果树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产水果1000多万斤,产值1200多万元。2012年,村支书付宝库牵头成立了付博果树种植合作社,实行村社合一管理模式,组建了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环节农民党员小组,引导广大党员为果农提供从果树品种选择、种植、生产、管理到水果销售全过程服务,村社合一党支部成为引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今年,在县扶贫开发办的指导下,合作社在精准扶贫水果产业基地规划出面积100亩的观光采摘园10个,修建了3.5公里的生态农业观光路,建设果香农家乐3个……“我们计划用2到3年时间打造出一条万亩水果产业带,建成一个产值百万的天然果汁加工厂,带领天德镇1000户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谈到天来村水果产业“三个一”工程,付宝库的脸像秋天的苹果一样红润。一个好项目,一个好产业,一个好龙头,一个好组织,一个好机制使得西丰县产业致富脱贫攻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一业牵动百业旺、一企落地千人富,党旗引领千家万户奔小康的美丽画卷正铺展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