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空气好 抓大不放小
因烧柴烹制,每天产生大量烟雾,既损害健康又污染环境,昆明市环保局几天前出台规定,对新开的柴火鸡店一律不予审批;对于现存的柴火鸡店,也要求其马上停止燃烧木柴。消息一出,引起不少关注,有人甚至将其与重庆禁止烟熏腊肉一起纳入“奇葩治霾招数”。
这样带情绪的评价不仅有失公允,而且的确不够科学。
不少人认为,治霾需从大处着眼,毕竟,根据各地的污染源解析看,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才是雾霾的罪魁祸首。有评论说抓住这些大事,好空气手到擒来。
道理没有错,对一些大的污染源一旦有动作,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相当大。比如,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削减,电厂、冶炼企业一上脱硫脱硝设施,污染物排放总量立马下降。但是实际操作中,除了工程减排之外,同样被当作大事的结构减排则需要长期攻坚。
在压减落后产能过程中,把高炉、烟囱一下炸掉看似简单,但调结构涉及资金、人员、社会稳定,牵一发动全身,不可能一天两日就见到成效。而像工地扬尘、道路遗撒、露天焚烧、胡乱烧烤等如果管理不到位,同样能引发严重空气污染。不能小看这些小事。据专家估计,如果加强监督,严管企业偷排偷放,同时把扬尘、遗撒、烧烤这些小事管起来,减排的潜力高达20%—30%。
不久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做客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时明确指出,最近环保部约谈一些地方的市长,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年度任务这些大事,而是因为在暗查中发现,当地基础管理做得差,包括企业非法排污没有有效管控、一些施工料场乌烟瘴气。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我们付出了很多财力物力精力,总体效果明显,但细看这些效果,即使是减排最得力的地区,PM2.5的浓度下降也没有超过20%。按照专家的推断,如果把这些“小事”好好抓一抓,成效将相当明显,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地区还可期望提前达标。这么看,想要好空气,大事小事都不能放。
抓这些小事并不容易,小事虽小,却很琐碎,更考验管理水平。去年11月,虽然有特殊时段污染源停工的贡献,但是收获APEC蓝,精细管理同样功不可没。停工停产是权宜之策不可持续,但加强管理和督导,少些违法排放,杜绝施工扬尘,严禁露天烧烤,这些工作完全可以一直坚持。
污染减排,目的是改善空气质量,让百姓早日顺畅呼吸。但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从长远看,随着减排工程项目的逐步到位、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的效果将会越来越不明显,想不断挖掘减排潜力,还必须向管理要效益。上工程、调结构也好,抓扬尘、控油烟也罢,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对实现目标有益,都应该紧紧抓住,细化管理,让好空气早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