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沙带来“绿”效益——透视辽宁沙产业
新华网沈阳6月26日电(记者吴箫剑、张逸飞)提起沙漠,映入人们脑海的往往是狂风呼啸、黄沙漫天。但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科尔沁沙地东南处,辽宁却在谱写一曲沙漠致富的乐章——沙地经济林、沙地绿洲保护区、沙漠公园等各类沙产业在辽宁省已初具规模。据了解,辽宁省沙产业产值自2011年起呈持续高增长态势,2015年全省沙产业产值有望突破400亿元。
沙地种出摇钱树
在辽宁省康平县二牛镇,今年68岁的村民赵井富承包了600亩荒山沙地。“其中有100亩寒富苹果、60亩榛子和50亩李子,剩下是速生杨。”赵井富介绍,他1986年就开始承包荒山造林,生活一直清苦。但从2009年尝试种寒富苹果后,终于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当时听说种苹果好就跟着种了,结果发现比种玉米划算得多。”赵井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一亩地收2000多公斤寒富苹果,每亩年收益过万,不仅赚得比玉米多,还比种玉米轻松。
经过两年回本后,赵井富一家收入比以前大大提高,现在不仅加种了榛子和李子,还开始尝试树下养殖。“以前光造林不赚钱,现在靠种植经济林,不仅赚了钱,还保护了生态。”赵井富说,加上即将到来的速生杨主伐期,今年的收入将非常可观。
辽宁省林业厅防沙治沙中心高级工程师金志刚介绍,为了给农民增加收入和更好地保护防沙治沙成果,辽宁省引进推广了各类经济林,如“两杏一枣”——山杏、大扁杏、大枣,樟子松嫁接红松,大果无刺沙棘,钙果,樱桃等等。“防沙治沙只有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取得的成果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金志刚说。
沙漠里建成公园绿洲
在辽宁省彰武县四合城乡,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像一颗珍珠点缀在科尔沁沙地的边缘,那木斯莱在蒙语中意为“莲花盛开的湖”,它的核心区是一片1000多亩生长着世界纬度最高野生荷花的“莲花泡”。
“这些荷花被称为‘彰武暗红’。”保护区站长黄利介绍,那木斯莱总面积达10万多亩,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保护区内动植物共828种,是沙地生物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以前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绿洲,由于风沙侵蚀和缺乏保护,其它绿洲都消失了,那木斯莱是硕果仅存的一个。”黄利告诉记者,那木斯莱1987年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已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工程后,对于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保护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维护辽西北的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辽宁省康平县的小城子镇,一座占地2000多亩的沙漠公园正在做着开业前的最后准备。高耸的沙丘成为滑沙游乐场,骆驼和马漫步其中,与各色栩栩如生的沙雕勾勒出一幅唯美的沙画。
“很多人认为沙漠很神秘、很可怕,但真正走进沙漠才会发现它也有别样的美感。”公园负责人尹革忱介绍,沙漠公园总投资2.04亿元,预计今年下半年正式营业,作为辽宁第一家以沙漠为主题的公园,他对公园的盈利前景充满了信心。
“沙漠其实是种珍贵的资源。”尹革忱说,“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既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又能改善当地环境,一举多得。”据了解,沙漠公园分为沙地保育区、宣教展示区、沙漠体验区和管理服务区四个部分,除了娱乐观光外,主体是面积近1.5万亩的保育区,进行防护林建设等活动。
治沙与致富相结合
辽宁省林业厅防沙治沙中心主任秦秀忱介绍,辽宁省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达1682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7%。“尽管荒漠化与沙化土地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由于人口密度大,辽宁在全国仍属于面临荒漠化与沙化威胁较严重的省份。”
秦秀忱认为,推进防沙治沙工作,除了加强后期管护,增加资金投入之外,最重要的是把治沙与农民致富相结合。“只有农民发现这事与他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时,才会自觉地维护防沙治沙的成果。”秦秀忱说,发展沙产业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去年辽宁省推进了一项‘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在治沙同时要将能发展经济林的地方尽量发展经济林。”秦秀忱介绍,政府通过给予技术支持和各类补贴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林,农民得到实惠后就自觉地维护了治沙的成果。除此之外,辽宁省也大力支持自然保护区、沙漠公园等各种形式的沙产业发展。“辽宁省沙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今年产值有望突破400亿元。”秦秀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