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提升竞争力
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多推“啃硬骨头”的举措,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企业的壮大,创新创业的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中,我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世界银行2017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2013年提升了18位。进入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新要求。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个地方打造营商环境,最终目的是要聚企业聚人心。营商环境好,已有企业才能留得住、发展得好,外来企业才会想进来创业兴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涌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少“短板”存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课题需要进一步破解。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在一些地方,手续繁琐、效率低下、遇事“推绕拖”等办事难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政府部门缺乏诚信,有的干部新官不理旧账,决策上“翻烧饼”、瞎折腾;有的部门不依法行政,随意执法、“小鬼难缠”;有的把企业当“唐僧肉”,个个得而尝之;有的市场准入门槛高,搞地方保护,各种隐性壁垒不同程度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由来已久,群众意见不小,企业不堪重负,破坏了市场生态,已经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让营商环境有一个新提升、新气象。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要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有新突破,更好发挥制度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公共服务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严格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坚持维护契约、公平竞争等基本导向,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坚决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给各类市场主体吃上“定心丸”。
党的十九大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和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各地各部门要时刻倾听群众心声、企业呼声,不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