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调查:特色花木产业铺就现代农业“高速路”

19.12.2016  23:08

  “要不是苗木花卉局的同志及时给我打电话,我就动身去机场了。”开原市中军苗圃总经理于中军是个大忙人,12月1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后便急忙赶往乌鲁木齐,那里有几位客商正在等他洽谈业务。

  几千公里的距离挡不住开原苗木产业闯市场的步伐,而与苗木相伴而生的花卉产业,也在“北方花都”凌源市出落得“花繁叶茂”,花香遍及全国各地。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现代化是基础。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一条条特色农业产业带正成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高速公路”——辽西设施农业产业带、辽东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辽河流域粮食产业带、沈大高速公路高效农业产业带、滨海大道精品农业产业带和沈康、沈阜现代农业产业带已按区域铺展开来。

  当前,我省县域经济正处于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并重的关键时期,如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各地都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以开原和凌源为代表的一批县市,因地制宜培育特色花木产业,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样板。

   因势利导: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以花卉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在我省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截至“十二五”末,全省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已发展到74.6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位。

  经过多年来的政策扶持,全省设施农业“五大优势区”基本形成:辽西喜光蔬菜与花卉优势区,辽东耐阴蔬菜、食用菌与小浆果优势区,辽南喜温蔬菜与水果优势区,中部喜温光蔬菜与西甜瓜优势区,辽北喜冷凉蔬菜优势区。“五大优势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共同绘制出我省设施农业的实力版图。

  凌源市宋杖子镇宋杖子村村民马成功家里扣了3个大棚,棚里种的东方百合等品种的花卉销路很好。

  “今年一个棚大约能挣5万元,也不太累,比以前种大田强多了。”马成功笑着告诉记者。

  在整个宋杖子村,仅马成功所在的村民组就有花农70多户,全组共有花卉大棚160多个,种花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连城里人看着都羡慕。

  谈起花卉产业,凌源市蔬菜花卉管理局副局长司海静如数家珍,“凌源的花卉产业能有今天,也是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凌源地处辽宁西部,有记载以来就是“十年九旱”,人均水资源仅为全省的一半。以前是靠天吃饭,农民过得很辛苦。为了寻求出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都意识到,只有发展设施农业才能增加收入。

  于是,以蔬菜、花卉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在上世纪9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尤其是花卉产业,近几年更是异军突起,已形成“南有云南、北有凌源”之势。目前花卉产业年产值近6亿元,全市花卉种植面积1066公顷,每公顷平均收入近2700元。今年该市依托设施农业实现7902人脱贫,占全市脱贫人口总数的78.5%。

  农民对于脱贫致富的渴望催生出新产业的苗头,而真正让其发展壮大,当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因势利导与倾力帮扶。

  为了扶持花卉产业,凌源市政府每年都拿出1000万元以上资金对设施农业建设予以补贴,在土地调整、信贷服务上加大支持力度、对运输花卉车辆实施畅通工程……

  与花卉产业类似,通过政府颁行的优惠政策,苗木产业也在我省多地扎根。在辽北的开原,由当年的几家几户小范围种植,到如今全市苗木花卉年产值19亿元,产品销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彩色苗木产业改变了当地产业格局。

  走进开原云清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各类“培训基地”“示范基地”的牌匾挂满了一面墙。“配合市里提出的‘五线工程’,我们在公路边建起了这个80公顷的展示基地,将我们社和周边其他种植户的优秀苗木产品种在一起,客商来了转一圈相中哪种就直接下单。”合作社副总经理郭福军告诉记者。

  郭福军说的“五线工程”已被开原列入苗木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沿102线、中兰线、沈四线、辽开线和彰桓线的五条过境路两侧,打造200公里的苗木花卉景观带。

  眼下,开原市正在加紧推进制定行业标准工作,积极打造开原苗木品牌,并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提高苗农的专业技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论是因自然条件的倒逼,还是历史上客观形成的传统,只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拥有优势、突出特色,从而把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谋求转型:不断创新产销模式

  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产业规模的扩大,给产销模式也带来了新变化。以我省的苗木产业为例,截至今年底,我省已有苗圃5269处,育苗面积2.7万公顷,其中国有苗圃1933.3公顷,总产苗量已达19.3亿株。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守着田间地头零散交易的时代早已作古,富含创新因子的现代产销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在开原市采访,一个“特别”的群体引起记者关注,当地人称他们为“苗二代”。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开原苗木产业第一代创业者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这些年轻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同于父辈一味埋头培育苗木,坐等生意上门,“苗二代”们眼界更开阔,谋求转型的欲望更加强烈。

  开原中固镇常绿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的总经理陈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目前经营着全国最大的沈阳桧柏种植基地。“只要提到沈阳桧柏,行业内没有不知道我家的,从50厘米的小树苗,到8米高的大树,我这里都有。”陈浮自豪地说。

  但这样的“家底”很大程度上还是父辈攒下的,面对新的形势,陈浮也有新的考虑。“我们得不断顺应市场需求,甚至要预测市场需求,所以我现在更多的是直接与工程需求方对接,省去中间经纪人、绿化公司的环节,这样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巩固竞争优势。

  “如今在开原的苗木行业内,父辈在家培育苗木,子女在外面组建绿化工程公司直接承揽工程的现象越来越多,一方面是‘苗二代’思维活跃,另一方面也是积极适应市场谋求转型的体现。”开原市苗木花卉发展局局长孔祥军说。

  因为迫切的需求而从自身做起引发蜕变,这是开原苗农们的一种选择。与此同时,借助外力激发产业新活力则在凌源体现得更明显。

  今年6月,通过承办“2016中国凌源百合节”,西诺(北京)花卉种业有限公司的名号在当地一炮打响。作为国内最大的花卉种球贸易企业,西诺在凌源的布局实属必然,但另一方面,借助其平台优势,凌源的花卉产业也受益颇多。

  “我们有自己的电商平台,让花农省去了中间代理环节,价格透明,而且结算及时,还免除了花农半夜起床卖货的辛劳。”公司董事长钱振权告诉记者。

  帮花农卖花只是公司的一项业务,这家业内龙头企业还在品种调整、信息交流、种苗繁育等领域扶持凌源花卉产业不断提质增效。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全面融合,促进设施农业产销模式转型升级,凌源市的探索还不止于此。目前,该市的瀚邦花卉有限公司率先与上海爱尚鲜花网、阿里巴巴等电商展开合作,实现了鲜花电商销售常态化。借助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凌源正在对243个行政村进行布局设点,加快推进电商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

  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作为县域经济基础的现代农业正经历着一场大考,从凌源和开原两地的经验中,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断适应新形势,主动寻求新模式、新技术,循着这些经验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