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应重点支持生态友好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背后,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接近“天花板”式的刚性约束极限值。今年,中央财政预算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支持实施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支持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恢复并提升地力,以期攻克增加土壤肥力难题。
耕地退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势在必行
“目前,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和立体污染越来越严重,需要纳入生态修复范围的耕地范围逐步扩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显示,全国中低等耕地占约8成。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严重影响耕地产出。
针对目前我国耕地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推进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增8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据了解,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累计实施14亿亩以上。促进土壤有机质恢复和提升,2008年至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0亿元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项目,已累计实施了1亿多亩。此外,发改委、国土、水利等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
多措并举形成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政策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詹卉说,要强化耕地资源“量质并重”和耕地保护“质量红线”的理念,围绕实现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改善耕地质量环境。
在发展路径上,詹卉认为,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生产和生态、工程和工艺、农机与农艺,突出“改、培、保、控”四字要领。“改”就是改良土壤,重点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土壤,改进栽培方式;“培”就是培肥地力,重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耕地基础地力;“保”就是保水保肥,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推进深耕深松,推行等高种植;“控”就是控污修复,重点控施化肥、农药,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控制农膜残留。此外,要支持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组织对耕地的全面检测、评价和分等定级,摸清耕地质量本底,定期评定耕地地力及污染等级,为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肥力提升行动提供依据。
在具体的支持政策上,王向阳建议,中央财政应重点支持实施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领域主要包括:
一是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以南方酸性水稻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降低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为核心目标,以农艺措施为主体、辅以工程治理手段,在摸清污染底数的基础上,对污染耕地实行边生产、边修复,同时对示范农户进行合理补偿。二是农业立体污染治理。针对农业立体污染严重或环境敏感的流域,开展典型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在养殖、地膜、秸秆等立体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田残膜回收与再生、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等示范建设。三是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治理。在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严重的区域,加大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力度,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低耗水作物。在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四是东北黑土地保护。针对东北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区域,重点开展调整种植结构、增施有机肥、深松耕、坡耕地农田保护设施建设等。五是湿地恢复与保护。针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他重要湿地分布区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内由于围垦湿地获得的耕地,开展退耕还湿。
(记者 徐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