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省政协“加大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定期协商座谈会侧记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究。8月19日,在省政协机关会议室,一场围绕“如何加大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的定期协商座谈会火热进行。面对省海洋与渔业厅和省环保厅的主要负责同志,与会的9位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从不同角度积极建言献策。
胡军委员提出,海域环保要避免“海洋局不上陆、环保局不下海、鱼虾出了水就不归渔业局管”等以邻为壑的情况发生,建议建立健全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机制,设立和海洋污染监测及保护相关的多部门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问题溯源和风险预警。
民盟盟员刘述锡认为,应加快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针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愈发脆弱、海洋承载陆源污染能力日益降低、海洋灾害规模逐渐加大等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估体系,实行分区分类的超载风险预警制度,加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面对我省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现状,刘利国委员建议加强湿地保护,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不断完善湿地保护的相关政策,尽快建立统一的湿地保护协调机制,认真查处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提高对湿地的科学化利用水平。于文礼委员也建议保护滨海湿地,按照分区分类的原则,开展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应以发展芦苇和生态农业为主、水产养殖业为辅,使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
胡建阳委员认为,应将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纳入我省“十三五”规划,加快建设绿色港口,严格防范化工等重点行业环境风险。同时要加强港口规划,注重节约使用岸线资源,保护沿海生态环境,避免同质化竞争。曲忠胜委员也建议,要依法保护我省近岸海域,科学规划海域功能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张英俊委员建议,加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防控与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遥测遥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对陆上和海上的各类风险源进行全面、自动、实时、在线监测。同时,建设近岸海域污染应急决策信息平台,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准确、可靠。
民盟盟员李晓东建议加强源头治理,有效实施陆上“三废”治理工程。在农业种植上鼓励使用农家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保墒固肥能力,从而减少农业土地氮磷输入海域的总量。“可以尝试加大贝类、海蜇和人工渔礁的投放量,发挥其污染物‘清洁工’的作用。”
吴国功委员建议,以海域环境容量为约束,加大陆源污染防治力度。“要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做好工业废水污染防治。同时要加大对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环境监察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