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那些有故事的沈城学府“名筑”

21.11.2014  14:35

  沈阳刚解放时的东大图书馆

  同泽女中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旧址

  东北中山中学

  沈阳是一座文化气氛浓郁的城市,沈北、浑南地区高校林立,市内五区则遍布着数百所中小学校。其实,沈阳的教育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孔庙与官学,到了近代,张氏父子也为沈阳的教育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如今的沈阳城内,仍保留有当年学校的遗迹,其中有很多老楼,至今仍在使用,在见证着新一代的成长,且看记者的寻访。

   张氏父子的东大梦想

  说起沈城的近现代化,不能不提到张氏父子,掌握东北军政大权后,他们在沈阳兴实业、办教育,不少当年他们创办的学校直到现在还在泽被后人,比如东北大学、比如同泽中学。

  先说东北大学。中国东北自古多武少文,1921年初,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以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开办理、工两科,以沈阳文学专门学校为基础开办文、法两科。

  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兼首任校长。学校最早的校址位于沈河区大南街附近的原奉天师范学堂,后来出于学校建设的需要,王永江通过清室醇亲王的同意,购买了北陵东南陵堡子村的约500亩土地,其中有300余亩为陵地。

  1928年,接替父亲主持东北军政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兼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先后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约180万银元,用于扩建校舍、高薪礼聘著名学者、购置国外先进实验设备、资送优秀学生出国等。这个时期,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先后在东大执教,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应张学良之邀来到东大,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历史上,东北大学也开创了东北地区女子入校的先例。张学良就任东北大学校长之前,东北地区没有女子大学,各高校也不招收女子学生,张学良上任伊始,便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虽然当时女学生人数只占在校学生的6%,但这对于东北大学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为鼓励女学生入学后努力学习,张学良还让夫人于凤至亲自到东大政治系插班听课。

  现在,东大旧址里的女生宿舍附近,分散着很多二层小楼,这些就是当年的东北大学教职员住宅。

  旧址内,汉卿南、北两楼相互对立,隐匿在大院之内,少有人打扰。与之一墙之隔的原东大图书馆大楼,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现在仍然保留着古朴典雅的风采。

  图书馆大楼呈现飞机形状,共有三层。一层是书库,二层是借阅室和办公室,三层是阅览大厅。图书馆内的二次采光设计,效果极好,令许多中外建筑设计师赞叹。当年东北沦陷后,东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他们在此关押、枪杀抗日志士,图书馆主楼后身的红砖墙上仍可见累累弹痕。

   两处“同泽”一个理念

  再说同泽高中。当年,张学良在沈阳曾办过两所叫同泽的学校,一为男中,创立于1926年,地址就在老动物园对面,与赵尔巽公馆隔街相望。之所以用“同泽”作为学校的名称,是取自《诗经》“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旨在培养桑梓子弟同仇敌忾,共报家仇国恨。

  1928年,又有一所名为“同泽”的中学在沈阳创办,只不过,这次的学校是女子中学,显然是张学良在创办男中后的又一个教育实践。张学良请来当时国内知名的设计师杨宝廷来为女中设计教学楼,同泽女中的教学楼整个设计呈“丁”字形,为地上两层半,地下半层建筑。据记载,当时学校所用的教学设备都是由外国进口的。如今,这座教学楼仍在使用,就在现同泽女子中学院内。据说当年新校舍落成后,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参加了剪彩。

  张学良对同泽女子中学极为关怀,不但自任董事长,夫人于凤至亦为董事,他还聘请了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爱国家重教育的王捷先为同泽女子中学校长。同泽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是:“尝慨吾国旧俗,女子惟议酒食习缝纫,而不读书。其读者,又惟学刺绣,工词章而鲜实用,今学校制度,盖因时而制宜,诸生能循序而深造焉,则可以强国而保种,宁独一人一家之计而已。”

  1930年元旦,张学良特地将东北大学、同泽中学、同泽女子中学的学生召集到北陵别墅一起开联欢大会。

  日前公布的辽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南满医学堂旧址和同泽女子中学位列其中。

   清代小学校保存至今

  沈阳还有两座成立于清代的小学。一为现大东二校,一为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小学。

  大东二校的历史有300多年,该校开办之初,为奉天府右翼官学。《奉天通志》记载:“奉天府右翼官学,康熙二十五年建。额设学生四十名。满学二十名,习满书。汉学二十名,习满、汉书。并马步箭。”康熙年间,为进一步提高满族人的文化水平,盛京城内开始兴建八旗官学,教师由奉天府府尹从当地生员中选拔充任,由盛京礼部负责管理。

  同样位于大东区的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小学也是成立于清代的小学。它始建于1910年,称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周恩来曾经在这里读书。在这所学校中,他接触进步教师,阅读进步书报,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并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见证

  在沈阳的市中心区域,还可以找到两所古老的中学,一为位于北五马路的20中学,一为位于南昌街的东北中山中学。用沈阳人的老话说,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楼都是飞机形状的,它们最早的名字——“奉天浪速高等女子学校”与“满铁奉天中学”则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见证。

  东北中山中学是在国难当头,家乡沦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于1934年3月26日在北平为东北流亡学生建立的。也是“九·一八”事变后成立的第一所全国性的中学。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加紧对我国华北等地的侵略,该校四处迁址,南京、湖南、广西、四川……直到1946年才回到东北,来到沈阳,并迁入现校址。在艰难的抗日战争年代,东北中山中学造就了一大批民族精英和海内外知名人士。其中,著名诗人郭小川、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著名电影演员李仁堂等人都曾在该校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