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想为沈阳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
把国家给予长江学者的奖励金拿来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这在别人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可他却说:“生活过得去就行,我想用这份奖金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他是赵勇,1973年5月生于沈阳,东北大学信息学院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在他的帮助下,几十名在校生顺利完成了学业。不仅如此,由此建立的基金也让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更加阳光和自信。
“一位学生和我说,您是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老师。这是让我感到非常幸福的一句话,也时时刻刻鞭策着我。”9月7日,记者在东北大学采访到了这位刚刚荣获2017年沈阳高校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的好老师。
“用国家给我的奖金做有意义的事情”
赵勇告诉记者,能够通过建立基金的方式来帮到更多的学生,自己感到很充实、很欣慰。说起建立一个集生活补贴和创新创业资助于一体的基金项目,还要从去年10月的一天说起,赵勇和东北大学校友杨贵武在东北大学食堂吃饭时,看到一个男孩就打了一份素菜和一个馒头。“两样加起来不到1块钱,依我们判断,这个男孩绝不是在减肥,他衣着简朴、身体羸弱,当时特想去给他打两份菜,但又怕伤害到这位同学的自尊。”
说到这儿,赵勇的眼眶湿润了,“那个男孩也让我想到了自己那艰苦的童年,我一定要帮助他们!我和杨贵武顿时萌生了设立一项基金来补贴生活困难学生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被命名为“先进传感器与智能仪器创新人才培养基金”的资助项目从2016年3月正式启动。“发放60多万元基金,这部分钱来自我的科研奖励经费,我对生活要求不高,够吃够穿就行,用这部分国家奖励给我的钱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补贴只能帮助他们一时,我又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想着能不能再利用一些经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练就一身本事到社会上闯世界。”赵勇称,他们不仅出资金还出老师指导学生们开展科研活动,“第一批受资助的20名学生中,已有3个人读上‘直硕’和‘直博’。不仅如此,基金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是更自信更阳光了,这也是我最愿意看到的。”
“把学生当成我自己的孩子”
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任重而道远的育人之旅。赵勇认为,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心血的付出,而这种付出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说到师德,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好,对他们负责。”赵勇说,今年44岁的他大女儿才8岁,“都说时间都去哪儿了,都用在工作和学生身上了。对于这些学生,我又当爹又当妈,什么心都操,管他们学业、生活、工作,连孩子们的感情问题都操心。”
赵勇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很多很多,在他面前,学生们哭过、笑过;有的学生把他当作兄长,有的学生把他当作朋友,而在他心中,学生们都是他的孩子。“我和同学们在一起时是话痨,有时候找他们谈心一唠就唠两三个小时。”赵勇说。
“培养好人才也是为家乡做贡献”
“回沈阳,回故乡,是我心心念念的一件事!”赵勇说,在清华任教八年,决定回沈工作时,有亲戚开玩笑说“是不是在北京待不下去了,北京多好啊”,“哪是待不下去啊,其实在哪儿都没有在自己的家乡舒服。”赵勇也一直惦念着为家乡沈阳做点实实在在的贡献。做好本职工作,做一名好老师,不仅为家乡的学子们在大学的学习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更能吸引外地的人才来到沈阳。
“我们的团队今年就引进了两名专家,一名从日本回来的‘青年千人计划’中的精英,另一名是从中国科学院引进回来的三级教授,不谦虚地说,我们东北大学的控制学科地位目前排全国第二,学科下不少学术大腕,他们是奔着好的学科和人才队伍来的,把我们的学科做好,培养好人才,吸引外地人才,这对家乡发展和东北振兴也是一种贡献!”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