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 托起美丽宜居乡村梦
“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在怀念乡村,做着还乡的梦。”作家王安忆的这句经典话语曾引起广泛的共鸣。乡村,让一座城市变得更美丽。
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乡村当然不能成为“空白”。“争创省级新农村示范村镇,打造和谐美丽宜居乡村”,把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创城”的主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宜居乡村的“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提质”、“宜居示范创建”三大系统工程建设,实现了“三新一带动”,即全县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辽中和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实事惠民生整治绽新颜
民生镜头:深秋时节,走进满都户镇古城子村。道路干净整洁,依旧葱茏的金叶榆排列整齐。村民王大爷一边采摘着丰收的寒富苹果,一边对记者说:“过去咱村里道不像道、路不像路,埋汰乱。现在你瞧,这不用电的太阳能路灯,雨天不沾泥的柏油路,还有只在城里见过的垃圾箱……村里环境美了,咱这苹果卖的都痛快。”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是孤立篇章。通过与产业的融合,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这是一篇空间很大的文章。满都户镇在村屯内街道绿化中,新栽寒富苹果苗24000余棵已经让农民们尝到了“丰收”的甜头。古城子村的可喜变化只是辽中县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常态抓保洁,环境卫生大改观。通过抓点、抓线、抓面,2015年,辽中县打响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攻坚战,重点开展80个村庄的垃圾治理工作,在这次环境整治工作中,共出动机械1400台次,人员1800人次,清运垃圾5200余吨,清理农村路网、沿线村周边及村屯内道路垃圾,已清理道路长度248.87公里,清理边沟7050米,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辽中县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工作体系,确保管理长效化。保洁队伍到位。184个村配备了保洁员959人,镇区通过市场化承包成立了环卫队共15个。环卫设施到位。各镇有清运车282台、叉车76台,垃圾箱3779个。垃圾治理到位。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三级联运、分级负责模式。清扫保洁人员每天工作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行政村要达到无粪便堆、无垃圾堆;路面干净、无漂浮物、无牲畜粪便,垃圾收集到指定堆放点。镇里统一调度清运车辆清运行政村指定堆放点的垃圾做到村里、村外无积存垃圾。
路平、沟畅,潺潺水声、鸟语蝉鸣、桃红柳绿、万木葱茏……建设宜居乡村,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设施完善提质村景“换代升级”
民生镜头:10月28日,记者驱车行驶在杨士岗镇中心街时,被“升级换代”的后乡村景致牢牢吸引住了目光:道路标志线,主要路口减速带规划整齐,两侧居民围墙粉饰一新。平坦整洁的黑色路面已经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两边新修的排水沟干净畅通,路边的绿化带繁花盛开,没有院墙的农户家外围全部打上预制板墙,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15年,辽中县农村公路网维修改造工程73.2公里、自然村通油路工程43.4公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工程110.024公里。项目支持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源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由项目支持。辽中先后争取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塘坝、河道治理项目;危房改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项目;沼气池项目;改水改厕项目;污水处理项目将探索PPP项目方式进行运作。正是借助于这些好项目、大项目,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顺利实施。
宜居示范创建 可复制更中用
利用山水个性,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在开发利用上又引入当地产业特色。“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辽中县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正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2015年初,养士堡镇养前村、刘二堡镇皮家堡村和冷子堡镇金山堡村的现场会为辽中宜居乡村建树立了典型,设定了基调。本着突出重点、以点促面的办法,辽中县选择村班子能力强,村屯环境、村容村貌等综合治理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23个村庄、5个镇,作为辽中县宜居乡村建设示范村、示范镇。
从2015年到2017年,辽中将全面实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建设打造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到2017年,全县完成5个“宜居示范镇”、23个“宜居示范村”创建,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等16项行动内容,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县宜居乡村建设,实现辽中县乡村基础设施功能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在全县建成一批业兴景秀家园美、村靓田丰田园美、水清林绿生态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五美”宜居乡村;让全县农民普遍住安全房、喝干净水、走平坦路,更多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好日子。
辽中县委宣传部策划
胡晓明、徐娜、杜争华撰文廉勇摄影
编辑: zfw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