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先锋网]辽宁援疆进行时——辽宁伸援手一地两师展新颜

30.12.2015  13:03

12月8日,天空碧蓝如洗,远处圣洁的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额敏县吾宗布拉克牧场乔哈特牧民定居点的牧民特尼斯.古丽一家人正打扫他们的牧家乐,准备开门迎客。特尼斯.古丽一家是2014年到这里定居的,经过两年的发展,牧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成立的吾丽盼养殖合作社也日见收益,特尼斯.古丽高兴的告诉记者,牧家乐加上养殖合作社的收入一年在20万元以上。

为改善牧民生活条件,辽宁每年援建资金2000万,投入到乔哈特牧民定居点上。现在乔哈特牧民定居点入住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红顶白墙的一排2座房子就是牧民们的新房子,在院子里还可以看到暖圈,这个圈舍有80平米,用来养殖牛羊、家禽,不仅房子好了,配套的设备也很完备。

民生,从“输血”到“造血

着力改善当地民生,是辽宁人民的牵挂,也是援疆工作的重点。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援疆资金累计投入68383万元,占援疆总资金的19.3%,支持受援地区建设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廉租房、保障性住房3.9万套,集中供热面积262.1万平方米,显著改善了5万户18.6万人的居住条件。富民安居工程建设,使一大批农牧民群众告别了简陋偏远的危旧房,住上了设施齐全、相对集中的安居富民房,村庄面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要“输血”更要“造血”。在援疆过程中,辽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援疆医生、留德医学博士黄伟在塔城地区人民医院成功组建了ICU病房,援疆医生王大勇在乌苏干部群众强烈挽留下,他选择了三次援疆,在乌苏妇保院成功组建了儿科病房,手把手帮带当地医务人员。

十二五”期间,我省援疆医疗卫生人员累计接诊当地患者18万多人次,开展各类手术7254例,抢救危重病人5200余人次。2014年以来,深入开展了“辽宁援疆医生走基层”活动。把在疆的医疗卫生专家组成若干个专家指导组分批次到“一地两师”医疗机构开展会诊查房、培训讲座、手术示教和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为受援地区200余名卫生系统骨干人员培训了管理知识、临床技能,更带来了最新最前沿的思路和方向。

今年8月,辽宁又启动实施了第二轮辽宁援疆医生走基层送健康活动。开展“组团式”卫生援疆,在计划外派出30名具有高级职称以上医疗专家团队,定点对塔城地区医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帮扶,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提升,侧重于送技术、育人才、带队伍,提高医院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12月8日,托里县第二中学的哈萨克族高一学生利热告诉记者,从本溪来的老师教的非常透彻,“自从本溪的援疆老师来到这里,很多外县的学生也申请到这里上学。这学期期中考试我的成绩提高了20分。”据了解,本溪援疆队为托里县带来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授课教师,这些援疆教师在教课的同时,为积极培训当地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讲座,提高当地教育水平。他们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建了托里二中本溪艺体培训班,拓宽升学渠道。在今年的高考中,托里二中突破了历史记录,本科升学率较历届最好年度增加50%。

援疆”是输血,要“造血”必须“带徒弟”。“十二五”期间,我省先后选派265名教育援疆干部人才,全体援疆教师为受援学校上示范课、公开课720余节,教育教学讲座398余场,参加听评课达4100余次,全省已有近20所学校与受援地相关学校结为“友好学校”、“结对学校”、“对口交流学校”。实施“辽宁优质教育资源进教室”活动,依托辽宁省市电子图书、教学课件、教学网站等资源支持受援地教研,构建学科门类全、学段涵盖广的学习资料数据库,覆盖塔城地区172所中小学,实现资源共享,受益教师8500余名。目前在辽内高班学生总数达1039人,在辽内职班学生总数达944人,高等教育“对口援疆定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29所高校累计定向招收新疆考生1655人。安排了1300多名来自“一地两师”及乌鲁木齐市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辽宁培训。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投入产业援疆资金7.227亿元,占援疆总资金20.5%,用于支持受援地区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建设,为承接援疆企业落地、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群众创业就业,增强受援地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师高新园区、九师工业园区、辽塔新区、额敏(辽阳)工业园、乌苏(营口)中小企业园、沙湾(鞍山)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引进企业168多家,解决就业1.2万余人。

现在,很多援疆企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成为这里“永不走的援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