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评论:防止思想解放“口号化”

24.11.2014  02:55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省党政代表团在上海学习考察的一个重点。在自贸区外高桥区域综合服务大厅里,“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21字招牌格外醒目地挂在墙壁上。

  这21个字,好说不好做:大权在握时,车马盈门人头攒动,一旦简政放权,门前冷落车马稀,这种反差,带来的不只是失落感,更有利益调整的阵痛。先进的规矩和办法,好学;而先进的理念和风气,则不容易学,才需要以大智慧解放思想。

  辽宁和上海有相同之处,都是计划经济体制较早完备地区,历史包袱和负担都不轻。而辽宁和上海存在的差距,又可以总结出许许多多,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观念的差距。现在,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谁率先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树立坚持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思维方式,谁就能抓住市场先机、赢得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依旧深陷在“要钱要政策”的泥潭中,那就只能坐等机遇流逝,守着金山过苦日子。

  《国际歌》里对“解放思想”的表述,是用“冲破牢笼”来比喻的,以此说明旧思想、旧观念的桎梏是何等严重,要冲破又多么不容易。思想解放之难,一是观念之争,尤其是跟自己的旧思想作斗争,破茧化蝶,当然痛苦;二是最大的阻力还来自既得利益。譬如,电动车产业这样的新兴产业,因为与原有产业规划相冲突,在国内一些城市相继被封杀,原因就在于管制背后的利益结构——很多粗放产业早已经是政绩和寻租的主要源泉。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在本质上是一次观念的大变革,一次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势必大大压缩既得利益的空间。为什么思想解放容易口号化、标签化,难于落实,难于把自己摆进去?根本的原因就在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解放思想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个人的勇气担当,也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需要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具体而微的基层实践;不仅要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甚至还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四个只要有利于”,既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也应成为锐意探索者的底气所在。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振兴,不断焕发老工业基地的生机活力,我们将迎来的,不仅是物质之变,更是精神之变、气质之变;不仅有思想的真砥砺,更有社会的真进步、国家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