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富七村 合作更合心——辽宁昌图县八面城镇合作社见闻

18.06.2015  10:45
 

  2011年,农民高凤江成了股东,把自家承包地以入股的形式加入了曙光合作社。除了入股,高凤江还在合作社里上起了班,既是老板又是员工。谈到自己的新身份,高凤江说:“现在一年好几份收入,以前都不敢想,这样的合作社千万别黄了。

  高凤江加入的曙光农业合作社位于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记者调研发现,合作社通过企业推动与产业融合,使参与合作社的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目前已有7000多人加入合作社,收入水平比入社前增加一倍以上。

   入股、分红、发工资 村民挣钱道道多  

  53岁的高凤江是八面城镇大和村第三组组长。入社前,家里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2011年3月,曙光农业合作社成立,高凤江第一批加入。“十几亩地全入了股,土地股金每亩保底700元,随着粮食价格上涨还会相应提高,今年已经涨到840元。年底还有合作社利润分红。”高凤江告诉记者,现在即使什么都不做,光靠股金和分红挣得也比以前多。此外,他家4口都在合作社上班,4月到10月农忙时一天有120元的工资,农闲时一天也能得到85元。

  随着这几年收入增长,高凤江家里陆续添置了4台农机。“合作社车不够用时会租我的车用,租车费一年能有7万多元。”高凤江介绍,现在家里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种粮收入,变成了“土地股金+工资+利润分红+租车费”的多重收入结构。“去年收入超过了12万元。”高凤江笑着说。

  曙光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宋立学介绍,曙光农业合作社现在已有2260户加入,社员7368人,土地流转面积3.3万亩,范围覆盖7个行政村。“去年参加合作的农户人均收入2.6万元,每户平均收入可达7.8万元,比入社前增加了1倍以上。”宋立学说。

   生产、放贷、深加工 农民转型行行通  

  宋立学的弟弟宋立新是辽宁曙光农牧集团的创办人。经过20多年的打拼,富起来的宋立新更想带动乡亲一起致富。恰逢昌图县也有推动农业合作社的意愿,双方一拍即合。在自愿的前提下,大和村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1股,每股700元,总共占股金70%;曙光集团出资300万元,占股金30%,并负责合作社所需的资金筹措。曙光农业合作社由此正式成立。

  宋立新介绍,依托曙光集团的财力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曙光农业合作社先后建立了包括农业机械、畜牧养殖、粮食加工、建材生产、金融借贷等13个专业型合作社与企业,形成了以农业为中心,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农业是中心,我们有玉米、苹果的种植和生猪、家禽的养殖。然后围绕中心,一面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如玉米、糯玉米加工。现在我们已基本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宋立新说。

  八面城镇党委副书记仲景明说,“农民搭上了企业的大船,生活有了保障,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企业有了土地,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统一规划和生产,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使农业资源的市场价值得到了最大发挥。

   学校、医院、楼房 城镇化社区样样全  

  37岁的朱凤萍是大和村村民,她同许多这几年富裕起来的村民一样,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八面城镇买套房子。

  “女儿马上要读初中,儿子也要上小学了,在镇上住着方便。”朱凤萍说,这几年参加曙光农业合作社家里赚了不少钱,买一套房子并不难。但问题是如果住在镇里,村里的活就没法干了,想在镇上找个新工作,对于种了几十年地的她来说也并非易事。

  “很多人都有这种烦恼。城里资源多,农民赚了钱就想进城,但又担心没有一技之长无法生存。”宋立新告诉记者,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让村民过上城里的生活,曙光农业合作社将在未来3到5年里建设一个“曙光农民社区”。

  据介绍,曙光农业合作社计划把7个行政村的1.2万人安置到曙光农民社区中。“把村民集中在社区后,将节省千亩以上的耕地。这些土地全部实现机械化耕作,将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宋立新说。

  根据规划,在农民社区中,各类基础设施都会配套,学校、医院、超市等都将一应俱全。围绕在社区周围的是成片的田地和产业园区。“届时将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产城一体。‘田间工作,城里生活’会成为农民生活的新状态。”宋立新介绍道。

  据了解,为推进农民社区,曙光农业合作社4年来一直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农民文化体育广场、沥青公路、农田机械作业砂石路、排污泄洪下水道管道等,投资已超过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