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科院“农业产业扶贫专家行”助农致富纪实
秋收时节,记者随辽宁省农科院的专家到彰武县花生示范基地进行测产,“唐油4号”花生亩产550斤,增产100斤,增效300元。“阜花17”花生亩产575斤,增产125斤,增效375元。不但是花生,辽宁省农科院“农业产业扶贫专家行”项目中的甘薯、杂粮、水果等生产示范基地也都是增产增收,当地的农民都说“专家行”的扶贫技术真行。
“农业产业扶贫专家行”是人社部下达的2016年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援助项目,在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具体实施并将项目选在省重点扶贫县彰武与建昌,在两县建立了4个生产示范基地。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在项目启动后表示:“我院将集全院之力,整合技术资源,发挥科研单位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以帮扶贫困县的特色农业为重心,采取产业为先导、专家下基层的扶贫方式,建立专家扶贫示范基地,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扶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彰武县章古台镇富源村的李光今年种了7亩花生,他对记者讲:“要不是农科院的专家过来,今年的花生肯定会减产,7月底的时候花生突然发生卷叶子现象,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风沙所的两名专家来了,到现场诊断开方,给我们免费发放防病、防虫药品并指导用药,打药后病情控制住了。”
富源村的村民王建霞告诉记者:“当时我们也不知道花生得的是啥病,不知道用什么药,我们贫困户也没钱买药。花生专家确实为老百姓解决了燃眉之急,觉得很解渴,大伙儿对专家行活动非常欢迎和感谢。”
辽宁省农科院花生专家王海新向记者介绍说,彰武县章古台镇花生示范基地有500余亩,其中邰家子村100亩,推广示范节水滴灌和玉米花生间作带状种植模式;富源村400亩,主要推广示范垄上双行交错种植模式。
负责建设彰武县甘薯示范基地的专家于希臣告诉记者:“基地面积2000亩,涉及144户,品种有‘明水1号’等优良品种,采用了大垄双行、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举办培训班4次,培训农民406人。”
彰武县双庙镇明水村的百姓愿意种植甘薯,种甘薯一亩地要比苞米多收3000元。村支书刘文锁说,在专家的指导下,亩产平均达3500斤,比去年增加800到1000斤,最高一亩地能达到6000斤。只是产量高了甘薯多了,村民们担心卖不出去。
为解决甘薯市场的问题,双庙镇副镇长王伟国说还要扩大明水甘薯产业,在明水村建设一个甘薯深加工基地,计划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一个甘薯深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甘薯粉、甘薯条、甘薯干等甘薯系列产品,通过深加工企业使明水甘薯走入各大商场,进一步扩大甘薯产业规模。
省农科院以建昌县大屯镇为核心,引进“朝谷15”“朝谷58”等谷子优良新品种,发展以谷子为主的优质杂粮基地2000亩。示范推广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简化间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省农科院谷子专家张海金说效果非常不错,示范基地的谷子亩产达千斤以上,正常谷子亩产也就五六百斤。
大屯镇大屯村的石国和在果树专家张东为的指导下,用嫁接的方法引进优良大枣新品种“金丝王蜜枣”,今年是第一年,一棵树结枣也就一斤多一点,但是价格要比普通大枣贵三成多,到盛产期一棵树能结大枣近20斤。
“农业产业扶贫专家行”在大屯镇建立特色水果示范基地100亩,推广“金丝王蜜枣”1500亩。示范大枣标准园建设、整形修剪、肥水管理、保花保果、病虫害生态防治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盛果期可达到亩产500公斤,亩增效1000元。
“农业产业扶贫专家行”项目的实施,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生态效益,通过专家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能够提高农民的栽培技术水平和田间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由于项目采用了优质、安全、高效的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农药和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同时,也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