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和:关于辽宁省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要求,6月下旬以来,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刘忠和围绕“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这一主题,在省内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过程中,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书面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在通过查阅资料、电话交流等形式全面全省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又有重点地到锦州市、丹东市进行实地调研,力求摸清真实情况、找准第一手资料,切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过充分调查了解、认真思考研究、深入“解剖麻雀”,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辽宁省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的基本情况
1.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辽宁是打响14年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地方,东北抗联和抗日义勇军长期战斗在这里,新中国的国歌也诞生在这里,抗联精神在这里源源流长;辽宁是辽沈战役的主要战场,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国共之间最为重要的最具抉择性的一场战争,解放战争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辽宁是中国与朝鲜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走出国门的最后一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后方,抗美援朝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是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当工人在辽宁、参军在辽宁、牺牲在辽宁,人们熟知的《雷锋日记》主要诞生于辽宁,热了半个多世纪的学雷锋活动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学雷锋活动以及诸多发生在辽宁的红色事件,为辽宁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至少有红色文化主题纪念馆100余所、纪念碑200余座、烈士陵园近100处、红色历史遗迹300余处,还有一大批感人至深的红色历史故事,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遍布于全省城乡、存在于群众身边、被人们口口相传。抗联精神、解放战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充分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共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和人民情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未成年人教育等教育的重要课堂和重要教材。
辽宁省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工作有良好的基础。辽宁省历来重视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项工作已然成为了辽宁大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特色活动,已然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和共同价值追求,已然成为全省大多数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建好阵地为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提供支撑。全省建设了一大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了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了不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比如,辽宁省至少有7所大型雷锋纪念馆,其中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北部战区雷锋纪念馆在全国有名。此外,铁岭还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农村雷锋纪念馆,抚顺还有“百姓雷锋”纪念馆。再比如,锦州依托辽沈战役纪念馆成立了辽沈战役干部培训学院,抚顺市成立了独立单位的雷锋学院,面向全国招生,这2所学院都被中组部纳入“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备案目录。还比如,辽宁用虚拟现实全景展示技术建设“辽宁好人网上展馆”、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等, 构筑起一座座“精神殿堂”和“道德高地”。其次,突出重要时间节点推进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进程。每年七·一、八·一、十·一和3.15学雷锋日、7·27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8.15雷锋牺牲纪念日、9.3抗战胜利纪念日、10.25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都会组织形势多样的主题纪念活动,引导人们铭记红色历史、争做红色传人。第三,积极创新形式提升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成效。各地区、各条战线把弘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贯穿到培育担当民族得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过程、各环节,通过上党课、过团日队日、召开班会队会等形式,举办主题画展、书法展、摄影展、红色歌曲传唱大赛等具有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的红色主题活动,邀请中央媒体拍摄纪录片,联合有关影视媒体制作影视片、出版主题图书,一大批以重要战役、战斗英雄、雷锋名字等命名的广场街路、车队班组、单位柜台等成为全省各地重要的文化地标,一大批“红色传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声名远扬,一大批典型经验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特别是把红色文化纳入中小学教学育人和高校思想政治课内容,开展“培根塑魂·德润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抚顺市命名了雷锋小学、雷锋中学,还在全市上中小学推行专门的雷锋精神教材,推动雷锋精神进课堂、进头脑;丹东依托毛岸英小学建设毛岸英纪念馆,不仅在校园大力学习毛岸英事迹、弘扬毛岸英精神,还积极打开国门与朝鲜师生进行文化交流;抚顺石化大学将雷锋精神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主题队会、班会;辽东学院开展“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寻访百位抗美援朝老兵”活动,开展“寻找红色之旅”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旅行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红色文化在铸魂塑人过程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抗联精神、解放战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具有鲜明的辽宁元素、辽宁符号,是辽宁精神、辽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优势文化资源。从某种意义说,人们提及抗联、提及辽沈战役、提及抗美援朝、提及雷锋,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辽宁;同样,人们谈到辽宁,也很容易联想到抗联、联想到辽沈战役、联想到抗美援朝、联想到雷锋。充分发挥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作用,可以更好地向外界展示辽宁形象、展示辽宁人形象、展示辽宁文化形象、展示辽宁品牌形象,有助于进一步树立和调动全省干部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自觉性。从调研中还了解到,辽宁人普遍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天然的情感亲近和思想认同,大力宣传弘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辽宁干部群众中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坚持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有助于进一步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精神和斗志提振起来,切实转化为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当前我省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存在的问题
1.一些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亟需抓紧抢救。一些重要事件的遗址被遗失在荒郊野岭,在大自然中悄然消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一点一点流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仍然流传于民间,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口头上不被文字记载、未被深度挖掘,同样会随着一代-一代亲历者的离世而消失。比如说,当年志愿军渡江入朝作战,主要有2条主要通道,一个是鸭绿江断桥、一个河口断桥,但多数人熟知的是鸭绿江断桥,而河口断桥却鲜为人知。事实上,河口断桥不仅地位重要,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感人故事。再比如说,鸭绿江断桥和河口断桥之间的鸭绿江上,曾经有一座木质的铁路桥叫燕窝桥,是当年志愿军向朝鲜战场运送战备物资的主要通道,它不仅以木桩作桥墩而称奇,同时也因只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修建好让人津津乐道,更因设计巧妙能利用江水涨潮退潮而“隐身”、多次免于美军战机轰炸而叫绝。但如今这座桥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腐朽木桩孤零零地耸立在江心,虽然岸边建有2座小型人物雕塑,但如果没有专家带路和讲解,几乎不能让人联系到抗美援朝上来,更感受不到它的传奇。又比如说,当年志愿军的空军指挥所建在紧挨着的两座挖空的山里,位置非常隐蔽。但由于保护不力,在战后被废弃的几十年里,指挥所内部的物资被周边流民严重破坏、几近掏空,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模样。还比如说,在丹东上河口有一座修建得非常好的铁路抗美援朝博物馆,但馆内连一名像样的讲解员也没有,通常有重要客人来访时只能是馆长亲自担纲讲解员,加之其它一些因素,导致该馆的知名度和客流量都很低,甚至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座博物馆,导致该馆资政育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对红色文化内涵把握不准阐释不透的现象客观存在。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开发不足。普遍注重建场馆、做展板、搞活动,但对有形资源背后的红色精神缺乏深入研究、精准阐释,尤其是对蕴含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的感人故事挖掘事理不够,导致讲好红色故事这一重要载体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比如,在燕窝铁道桥遗址我了解到有一位老人,志愿军入朝时还是小学生,当年她帮妈妈烧开水、灌水壶送别志愿军战士上前线,与志愿军战士有过近距离接触。又比如,原230医院(现996医院)的老院长,当年为了到抗美援朝参战而弃笔从戎,可是到了部队却被安排留在丹东后方的战地医院,他迷惘过、也闹过情绪,但后来想通了,并且在救治伤员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虽然都很平凡,但却很真实、很鲜活、也很感人,大家普遍爱听、也很受教育、同时还很容易流传。但可惜的是,这些故事大多散落在民间,缺乏系统整理,甚至没有文字记录。深入挖掘整理这些故事,宜早不宜晚、宜快不宜缓、宜深不宜浅,特别是目前在世的抗美援朝老兵为数不多了,这是个只有减量没有增量的珍贵群体,做好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3.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的方式手段还比较单一。从资源整合情况看,全省红色文化虽然数量众多,但多呈点状分布,分属不同地区、多个部门管理,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矩阵效应、聚合效应。从品牌打造情况看,知名品牌不多,精品线路、精品景区的牵引力和拉动力没有发挥出来,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潜力有待持续发掘,推动我省从红色文化资源大省上升为红色文化资源强省还有很长的-段路要走。从铸魂塑人成效看,一些活动模式化、套路化、表面化问题比较普遍,大多组织者习惯于“大水漫灌式”输出,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一些用红色文化铸魂塑人载体的体验感不强、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够、说服力不佳。
三、下步工作建议
1.进一步唤醒全省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要在切实摸清家底,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的原则,加强保护开发利用,符合条件的,应抓紧申请立项,争取更多国家经费进行的维修保护。特别是要深度挖掘各地区、各点位、各事件的故事,用真实、鲜活、感人的红色故事吸引人、打动人、教育人、感化人,以此进一步激励斗志、鼓舞信心、提振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阐释,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兴业的巨大价值,切实发挥教育功能,在追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奋斗史、成长史中,揭示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前仆后继、以弱胜强、茁壮成长的深层原因,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治军的韬略智慧,讲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为什么中国制度行,讲清楚中华民族复兴和伟大祖国发展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制度优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进一步壮大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把全省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加强配套保障,科学规划建设,让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阵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形成矩阵,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要切实做好融合文章,整合核心要素,加强研究设计,重点推进“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思政”“红色文化+外宣”“红色文化+公益”等融合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更好地发挥教化功能,切实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目前看,打造4条“一日游”或“两日游”精品体验线路比较可行。一是以本溪抗联史实陈列馆为主,串联抚顺三块石抗联遗址,本溪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西征会议遗址、第二次西征会议遗址,丹东天桥沟抗联遗址群等,打造“抗联文化体验线路”。二是以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中心,辐射周边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黑山阻击战纪念馆、萧军纪念馆及相关战斗遗址等,打造“解放战争史实体验线路”。三是以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燕窝铁路桥遗址、河口断桥、上河口指挥所旧址等为主,打造“抗美援朝精神体验线路”。四是统筹鞍钢雷锋纪念馆、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北部战区雷锋纪念馆、雷锋生前所在团(雷锋连、雷锋班)等,打造“学雷锋活动体验线路”。结合今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明年抗美援朝70周年、雷锋诞生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邀请抗联老兵及后人、解放战争老兵及后人、抗美援朝老兵及后人、全国学雷锋集体和个人来走经典线路、参加体验活动,更好提升辽宁红色文化品味、提升辽宁红色文化美誉。
3.进一步推动用红色文化资源在铸魂塑人过程中发挥作用。要树立全国视野、全国眼光,跳出辽宁看辽宁,高标准推进用红色文化资源铸魂塑人各项工作,切实抓出成效、打造品牌,让辽宁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加闪亮,对外成为展示辽宁形象的“金字招牌”,对内成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重要阵地。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有庄严感和教育意义的纪念庆典仪式,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要广泛建立红色文化场馆、景区与周边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驻地部队等共建共享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大中小学生、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和部队官兵瞻仰和参观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辐射力。要坚持热在基层、热在群众,不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功能,通过艺术性、科技性、可观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教育手段,使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通过故事汇、诗歌朗诵、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效果。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传播特点,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新应用,通过微展览、微课堂、微访谈、微视频等传播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内容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切实增强互动性体验,持续提升参与度和影响力。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