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肺结核患者中以农民居多 学生排第五位
近日发布的2014版辽宁省“健康白皮书”显示,2014年辽宁省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总报告发病数的79.74%。其中,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分别以21.10%、20.64%、15.68%的比例排名前三位,他们的发病总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7.42%,成为辽宁省高发传染病。
昨日,辽宁省疾病中心主任赵卓在解读这份报告时指出,尽管2012-2014年间辽宁省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与整体下降所不同的却是,某些病种发病却出现逆势上升,比如,甲肝、丙肝,成人麻疹、腥红热等病种。
发病前十种传染病
前三种发病超总体半数
“健康白皮书”显示,2014年辽宁省通过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报告24种法定传染病(其中乙类传染病17种、丙类7种),报告新发病例159626例(其中乙类传染病新发病例103634例、丙类55992例),死亡22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死亡219例,丙类2例)报告发病率363.61/10万,死亡率0.50/10万,病死率0.14%。与2013年相比,发病率增加了4.37%,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下降了23.08%和30.00%。
2014年辽宁省报告发病数居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麻疹、痢疾、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占总报告发病数的95.20%,其中前5位病种发病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79.74%,而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分别以21.10%、20.64%、15.68%的比例排名前三位,他们的发病总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7.42%。
辽宁人肺结核发病
职业排行榜学生排第五
2012—2014年新涂肺结核患者均以25—65年龄段人群为主,其中45-年龄段人数最多。其中,辽宁省肺结核患者中以农民居多,前5位职业包括家政/家务及待业、离退休人员、工人和学生。结合病例,赵卓提醒人们,在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学习和心理压力增大,会引起人体自身抵抗力下降,即容易感染肺结核病。
细数逆势上升病种
专家给出健康提醒
上升第一位:甲肝
在病毒性肝炎中,近3年来发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发病率年均下降5.73%,其中,甲肝与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分别上升49.93%和8.87%。预防它们,一定得知道它们的传播途径。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少。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1.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2.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3.生活密切接触,共用消毒不彻底的工具,牙刷、文身、穿耳洞等;4.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不会传染)。丙肝与乙肝相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但母婴传播不如乙肝多见。丁肝则是在感染乙肝基础上或与乙肝同时感染才能感染(先感染乙肝,后感染丁肝)。戊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因此,赵卓表示,要想不得甲肝,必须得管住嘴。
上升第二位:布病
2014年辽宁省报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病例2797例,发病率6.37/10万,较2012年、2013年均有所上升,发病率年均上升37.44%。男女性别比为2.90:1。其中60—64岁年龄组居民发病率最高。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我国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如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流行较多,辽宁省也有发生。由于布病传染源是病畜,主要是羊、牛、猪,通过人的皮肤、黏膜侵入。因此沈阳感染布病的患者大多为因接羔、屠宰病畜、剥皮、挤奶等接触而感染。另外,食入病畜的乳、乳制品、病畜脏器及肉类(以上均半熟)也可感染上布病。当从事与牲畜接触工作的市民出现了发热、多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类似感冒症状,也有骨关节痛、孕妇流产等症状,需要马上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自己的职业。另外,市民应尽量在正规商铺购买具有检验合格标识的牛羊猪肉,肉类一定要熟透后食用。
需要注意的还有,像出血热,腥红热和麻疹,与前两位上升比例相比,它们的确不多,但仍然呈现上升势头。另外,它们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麻疹的发病高峰期是春天的3-4月份,出血热为每年的春季和秋冬季。腥红热,则在每年的12-1月份达到高峰期。此时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远离它们,人们仍然要减少去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一旦出现类似感冒等不适症状,应当尽早去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