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着力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人民网沈阳10月17日电(记者何勇 胡婧怡)一种抗拉强度超过2GPa的超高强新钢种,应用在北汽新能源纯电动两座车型“LITE”侧防撞区,可使车身减重10-15%。这种新钢种今年6月在本钢集团板材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个成果由东北大学易亮红教授团队研发,与欧日韩等国际钢铁巨头的1.8GPa级高强钢相比性能提高9%以上,其强度和延伸率均大幅优于其他国际前沿水平,成功与本钢对接。
易亮红团队科技成果的转化,是辽宁着力提升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率的一个最新案例。长期以来,辽宁是科研大省、科教大省、人才大省,科技成果产出量一直位居我国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却长期徘徊不前。科研院校80%以上的科技成果在省外转化。
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振兴发展的支撑作用,省科技部门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作为为破除“墙内开花墙外香”痼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牛鼻子来抓。据辽宁省科技厅最新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省内落地转化科技成果1860项,合同额5.43亿元。其中,中科院在辽科研院所省内转化落地项目255项,省内转化率39.29%,同比增长近11个百分点,合同额1.5亿元。在科技部发布的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中,东北大学近三年输出技术成交额排名全国第一。
辽宁调整指挥棒,在评职称等方面为科研人员松绑,鼓励科研人员把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产业上。辽宁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不再完全是“论文论英雄”,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张青在鞍山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当科技特派员,为企业增收数千万元,因忙于育种、经营,多年没有评上正高职称,2016年受益于新政策拿到了正高职称。在16家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试点高校中,已有2名青年科研人员破格晋升为正高级职称,共离岗创业4人、兼职创业123人。
政府搭好平台,做好媒人,让专家和企业联姻。今年9月底,东北大学与辽阳市政府、辽宁华信钢铁集团合作的辽宁钢铁共性技术创新中心辽阳中试基地正式揭牌,将对接气基竖炉直接还原、低碳高炉炉料和冶炼等9项成果转化项目。其中,气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把这个项目留在辽宁,省科技厅4次协调组织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及团队与辽阳市政府及相关企业对接洽谈。
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举办各种类型成果转化对接活动96场,组织省内外6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400余名科研人员,1500余家企业,4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参与对接活动,签订协议200余项。
服务过程,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成果转化对接过程中,针对大量企业不善于提出针对性强的需求问题,辽宁将成果对接由“问答题”调整为“选择题”,把专家成果信息按照细分产业分门别类制成成果菜单,方便企业选择。同时,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全过程参与对接活动,通过市场机制为成果供需双方在专利服务、成果定价评估、研发费用归集、金融支持等全方位服务,提升企业与专家的合作粘性和实效性。目前,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已建成的40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培养技术经纪人94名,专职从事技术转移人员483名。
“互联网+成果转化”,线上线下平台联动发力。设立“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征集、分类、发布省内外应用型科技成果5000余个,一产、二产、三产企业技术需求1900余项,相关领域专家信息11000余条。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三类平台128个,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个。全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424个和622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48家,全省备案众创空间157家。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已入驻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个,3个项目已育成并实现产业化。
(责任编辑:李丹一) 作者:何勇 胡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