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经济深观察之五:啃下供给侧改革这块硬骨头
辽宁抚顺,石化公司办公楼一楼。
硕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展示着每天滚动更新的数据,过去24小时里收入多少、利润多少、各分厂的负荷率怎么样……这些数据把握着企业生命的脉搏。
这是一张由于连年巨额亏损倒逼出来的显示屏。公司通过这个来自终端市场的数据倒算原料、中间产品在不同生产线产出效益的高低,然后再“宜油则油,宜化则化”,编排生产计划。抚顺石化这家在2011年到2013年曾创下187亿巨额亏损的老企业,通过按需求调供给,在市场“大河”里学会畅游。今年上半年,企业盈利18.7亿元,在中石油27家炼化企业里排前三,成为辽宁经济供给侧改革中的一份样本。
造得了的东西卖不出去,好卖而值钱的东西造不了。这是辽宁产业结构的现状:工业80%是重化工,比全国高10个点,而消费品2/3是省外调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
面对困局,今年以来辽宁把推进供给侧改革当作主线,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啃下供给侧改革这个硬骨头,辽宁经济大有希望。”省长陈求发说。
加法:精准投资有效投资
今年伊始,沈阳生产的中华V3越野车热卖,仅第一季度就销售4.8万辆,带动华晨中华产值增长137%。华晨集团几年前打造的这款小型SUV,一下切准市场的兴奋点。
对于辽宁,投资仍是“三驾马车”中拉动力最大的。但辽宁的投资也正在突破转型中,投资不再漫天灌,而是“漫灌“变成“喷灌滴灌”,实施精准投资,有效投资。
在沈北新区虎石台镇,占地2600亩的厂房内,连片的蓝色钢结构车间拔地而起,32座厂房、3000名工人同时开工……利源轨道车辆项目正在建设。3年后,这里将年产3000台轨道列车,年产值达250亿元。这是我国第一家民营企业进入轨道列车生产领域。
“以往投资不少,可很多投资是无效投资,不但没有产生税收收入,反而背了一屁股债。”一位记者干部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辽宁有的县级开发区七八年时间,砸进去了上百亿元投资,可形成的财政收入仅仅几千万元,连利息都换不上。
“投资仍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我们现在更加注重精准投资,实现中高端供给。”沈阳市政府主要领导说。变化在悄然发生,大水漫灌成为过去时。虽然投资增幅下降,但投资结构更加优化,新动能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沈阳投资60%以上是服务业。
辽宁坚持用增量调整结构,让产业迈向中高端,来提高有效供给。上半年,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电子设备、汽车等中高端产品比重均大幅提高。仅仅汽车一台车,产值已结占全省工业的10%。
针对工业现状,辽宁在7月专门出台了“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以优化供给结构为重点,补齐工业发展短板。”工信委主任李士伟说。
省长陈求发亲自召开五大产业座谈会,最终确定4大任务: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做优做精消费品工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4项任务。其中,到201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重要达25%;原材料工业化工产品精细化率力争达到53%;消费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23%以上。
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上半年,辽宁经济“压力山大”,但去产能的任务却完成得很漂亮:
全省原煤产量比上年同期下降11.4%,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7%、4.7%和5.6%。
“潮水褪去,谁在裸泳暴露无余。”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建民说,“重化工业黄金十年高速发展,很多企业萝卜快了不洗泥,不注重研发、管理,而是向规模扩张要效益。现在辽宁工业虽然面临很大困难,但这种困难却倒逼企业改革调整,激发出转型升级的无限潜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朱建民的感受在煤炭行业更明显。前些年,大型煤企一边喊着“资源枯竭,急需转型”的口号,但煤炭市场一路向好,企业的煤炭越挖越多,转型却进展缓慢。
“提前转型考验企业家的眼光,当前形势给转型慢、转型晚的企业上了一课。”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说。抚顺矿业集团在辽宁四大重点煤业公司中转型较早,如今已实现由原煤采掘的单一产业结构,向煤与非煤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转变,油页岩开发利用、页岩油深加工、煤矸石及油页岩热电、再生造纸等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撑起了集团收入的半壁江山。
今年尽管下行压力大,辽宁还是确定了全年压减粗钢产能602万吨的目标;到2020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040万吨,压缩水泥产能2000万吨。
乘法:创新驱动新动能
上半年,辽宁喜事不断,沈大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作为东北唯一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根据规划,沈阳到201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大连规划3年内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00家,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00亿元,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国家创新城市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卸包袱、去产能,不是简单的“砍手断脚”,而是要用创新打开振兴发展的推进器。近年来,辽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创新驱动上,着力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增强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形成新兴产业竞争力。
作为中国最大机床厂,沈阳机床集团凭借I5智能机床实现机床智能互联,推出智能工厂孵化服务方案,今年上半年新增订单1.5万台,同比猛增5倍。抚顺特钢从大路货的市场拼抢中撤了下来,专注高端产品,上半年实现利润1.33亿元;以沈阳新松为代表的机器人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产量增长了35.2%……
与此同时,全国首家针对创业青年和初创成长型企业提供金融综合服务的青年创业板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宣告成立,首批有80家企业挂牌。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斌告诉记者,“我们可以对企业进行辅导、改制,培育优良公司到新三板或主板去公开发行股票,也可以在众筹平台进行融资。这是辽宁省以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探索。”
除法:打通通向市场的血管
“上半年,全省通过降税减费,为企业减负超过100亿元。”这是8月初召开的辽宁十一届十三次全会上传出的消息。
会议还专门强调:“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税负,推进降成本。”
在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一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规模最大的降本减负、让利企业行动全面展开。
7月1日,涵盖收费、税收、审批、融资、用地、用工、采购和流通7个方面的沈阳降本减负20条开始正式施行。这是继6月1日减免35项涉企收费之后,沈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面振兴,密集出台的新一轮重磅举措。
就在降本减负20条全面实施的前两天,6月29日,将全市37个部门的审批事项集中一处的沈阳市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相关业务处室由原来的26个减至14个,精简比例达46.2%;审批人员由316名减至112名,精简比例达64.6%。市行政审批局的组建,为降本减负20条政策迅速“落地”搭建起体制机制平台,标志着沈阳在“放管服”工作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用毛巾拧水的劲儿降成本,这种说法一点儿也不为过,”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孟奎认为,当前辽宁正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企业作为经济细胞,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效果。降成本无疑是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摆脱包袱加速前行的“推进剂”。
上半年,省属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在辽宁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以降低“三项费用”、压缩“两金”占用为主要内容,省属企业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的总额同比降低10%以上。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六大方面切实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活力:社会保险费用、财务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负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物流成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新一轮振兴的活水。“辽宁正在经历刮骨疗毒、转型升级的艰难过程。现在要咬紧牙关,把数据做实,把民生办好,抓好政治生态建设,抓好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辽宁经济定能浴火重生。”辽宁省委书记李希语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