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3万人等角膜 每年不到20人捐
“目前辽宁地区近3万人等待移植眼角膜复明,但从自愿捐献登记数据来看,全省不到1500人,每年真正捐的不足20人。”
昨日,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院长张劲松教授接受辽沈晚报独家专访时表示,目前辽宁眼库的角膜仅用于治疗性角膜移植,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几乎为零,存量处于“告急”状态。
九成患者需“新鲜角膜”
我国目前每年因为角膜病变致盲的患者有300多万人,占全部盲人总数的三成,他们复明的惟一途径就是角膜移植手术,而全国每年只有不到5000人有机会得到角膜接受移植。“目前辽宁有近3万人等待移植眼角膜复明,然而通过自愿捐献登记的仅有1500人,而这1500人仅仅是登记想捐的,真正捐的一年不到20人。”张教授说。“打个比方,眼角膜就好比手表的表蒙子,应该是清晰、透明的,如果看东西出现模糊、浑浊,视力下降,这要考虑是否是眼角膜出了问题。”张教授说。
如今的角膜病治疗以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治疗性角膜移植为主,“如果将眼睛比作手表表盘,前者就是将表蒙子全部换掉,后者是在表蒙子上打补丁,缺哪补哪。”
目前,辽宁3万名角膜病患者中,九成以上需要“将表蒙子全部换掉”,这需要穿透性角膜移植,而这种治疗方法对于眼角膜要求非常高,移植最佳时间为捐献者逝后6-12小时。
对于治疗性角膜移植,一般来说,每个眼角膜可以供四到五名眼疾患者使用。目前辽宁眼库的角膜基本是冷冻的,仅用于治疗性角膜移植,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几率几乎为零。
分析:观念陈旧心理障碍
张教授分析,角膜来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陈旧观念和心理障碍,“受传统观念影响,亲人离世后,家属往往更愿意完整保留遗体,认为这也是对逝者的尊重。有时即使当事者之前曾经签署过捐赠眼角膜协议,但工作人员上门时,同样会遭到家属的反对。”
另外,缺乏鼓励眼角膜捐献的政策保障,从而导致公众自愿捐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目前一些患者想从国外进口眼角膜进行移植,但由于进口眼角膜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进入国内医疗机构渠道不畅通,往往错过了最佳移植期。”
鉴于上述原因,应该积极联合公众媒体和防盲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宣传捐献眼角膜的目的,破除公众的陈旧观念和心理障碍,为失明者重返光明世界提供社会支持环境。
角膜病变是失明诱因之一
失明的原因除外伤、肿瘤、畸形因素外,另一个多发因素也是直接因素,就是角膜炎。
角膜炎是指因角膜外伤,细菌及病毒侵入角膜引起的炎症。患眼有异物感,刺痛甚至烧灼痛。球结膜表面混合性充血,伴有怕光、流泪、视力障碍和分泌物增加等症状,角膜表面浸润有溃疡形成。角膜炎是最常染上的眼疾,而人们常常忽视不能及时就医。城市多发于病毒感染,而农村多数是由于外伤引起的。
张教授说,自己曾经为一位双目失明的农民做复明手术。据该人讲述,他就是在收栗子时误伤了眼睛,被划伤后不重视治疗导致发炎感染,最后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