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报】生态环境须多维治理
政治层面必须加强全球合作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所处的客观时空环境。全球化既有好处,也有坏处。现代性全球扩张,带来全球性的环境恶化问题,就是其后果之一。西方现代性,以主客二分作为哲学基础,它通过现代技术把自然视为人类征服、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现代性从一开始就与大规模的环境破坏相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全球环境破坏的历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张过程中,不仅破坏本国的环境,而且通过大肆消耗、掠夺资源,输出发展主义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结构调整方案,转移污染产业等,破坏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大气和洋流的全球流动,使得全球环境和气候息息相关,任何国家都不能隔岸观火,在全球环境问题面前独善其身。既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全球化的,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需要全球各国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加强全球合作和共同行动。近代工业革命爆发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发达国家应当对历史负责,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此,从根本上说,打造一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更有利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经济层面必须超越资本的逻辑
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经济或者说后工业经济时代,非物质经济在经济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非物质经济是以知识、信息、情感和交际活动作为生产内容的,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经济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迎刃而解了。这种观点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些人忽视了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规模的膨胀,所以也始终促使环境在不断恶化。 “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并不必然减少能源消费,它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消耗,会加速资源枯竭的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杰文斯悖论。实际上,非物质经济并非不消耗物质资源,非物质经济并非没有污染,非物质经济也没有打破杰文斯悖论。非物质经济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渗透只是一种知识、技术“包装”,只是对生产活动某些环节的智能化而已,它仍然需要消耗资源、能源,排放废物,存在着污染环境的可能。
毋庸置疑,在生产不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技术的进步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促进作用。但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很多污染问题,就技术来说已经不成问题。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的推广和污染产业的控制都被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所遏制。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不能仅仅依靠技术,还需要调整社会经济制度本身。要打破现在仍然适用的杰文斯悖论,与环境建立可持续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必须超越资本的逻辑,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社会层面必须摒弃发展主义政策
由于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需要的无限性,仅仅超越资本的逻辑,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过度的生产消费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全球资源有限、濒临耗竭和人口过多的情况下,无休止地扩张经济,倡导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浪费资源,等待人类的只能是灭顶之灾。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必须摒弃发展主义的社会政策。
发展主义关注经济增长 (特别是以GDP和人均收入为主要指标的增长)和财富积累(尤其是以财政、税收和总产量为主要标志的积累)。支撑发展主义理念的是源自启蒙时代的线性进步观和历史阶段论。这种发展模式忽视了社会和环境成本,导致要么 “发展不起来”,要么“有增长没发展”,要么环境被破坏,发展不可持续。发展主义满足的是极少数利益集团的发展需要,而让大部分人去承担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发展主义所到之处,自然物就变成了发展主义体制和话语下的“资源”,并在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本土的或全球的资本-技术的依附关系,越来越集中到各种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的手中。冷战结束以后,发展主义最为风行的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是世界公认的生态环境最为恶化的地区;在发展主义最受尊奉的20世纪90年代,也是全球臭氧层破坏、酸雨增多、海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时期。
文化层面必须批判消费主义观念
发达国家不可持续的高消费物质生活方式,也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发达国家不但自己提倡高消费、超前消费,而且通过文化输出和跨国公司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使消费享乐主义不断向全球蔓延。由于消费主义的鼓吹,不合理的消费欲望被体制和体制下的机构(大量的广告公司)不断制造和再生出来,其代价就是生态的破坏、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问题的更加恶化。
在消费主义和利润动机的强烈刺激下,“通过大量研发生产各种毫无价值的商品,鼓励各种废物的产生,只一年之内,工业国家年资源投入的一半到3/4就作为废物排入环境”。受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野蛮消费、资源浪费现象。就拿餐饮消费来说,有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可养活约2.5亿人,折合粮食约800亿公斤,相当于我们粮食总产量的15%。 ”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必须对这种不可持续的消费主义观念进行批判,进而倡导一种在环境与生态意义上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并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准,而是使人们适当地放弃消费个人主义,以便更能与环境和谐相处。
科技层面必须关注技术的人道化使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干预越多,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往往越严重。技术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在极大地提高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可能使得这种意料之外的后果更加严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人类行为不可预料的后果,而且是技术活动外部影响的产物,是人类对理性能力过于自信造成的,并因为人类对技术的崇拜而加剧。为了避免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影响,人类必须摒弃无限制的科技发展逻辑和科技万能的观念,而关注“技术的人道化”使用,从价值理性的角度而不仅仅是工具理性的角度研发、使用技术。
在当今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须臾离不开科学技术。强调技术风险,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简单地拒斥技术,倡导反科学主义观念,相反,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知识和人类生命的尊重,关注技术的人道化问题。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因为改变了生物最核心的内在,与一般技术活动改变生物的外在形态相比,对自然改变得更深,风险也更大。所以,对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既要鼓励大胆研究,又要谨慎小心运用。
□黄建安(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
种下快乐的种子,就一定会收获笑容。作者 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