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农业“去旧育新”转型发展

09.01.2018  19:43

  数九寒冬,阜新市彰武县哈尔套镇平安村村民郭学伟在暖棚中忙着侍弄葡萄。

  “我的葡萄棚第一茬葡萄就卖了6万元,比种苞米强十倍!”郭学伟说,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要时刻监测棚内温度、湿度,自己已经变成了“新型农民”。

  和郭学伟一样致富的农民,正在朝阳、阜新、铁岭三市不断涌现。摆脱了种植结构单一的束缚,辽西北农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辽西北是关键。突破辽西北,重点在农业。当前,朝阳、阜新、铁岭三市正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培厚农业土壤,“去旧育新”转型发展,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高效农业“领着走”,在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

  寒潮侵袭,气温骤降。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六官营子镇六官营子村村民张红胜的大棚里却是满目葱翠,一根根新鲜嫩绿的黄瓜顶花带刺。

  “一亩四分地的大棚,收入能超过13万元。”说起2017年的收成,张红胜喜上眉梢。

  朝阳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一改过去玉米“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全市已建成30多个设施农产品供应基地,涵盖蔬菜、花卉、棚果等大宗品类,设施农业已带动二、三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增加纯收入25亿元。

  在农业大市铁岭,玉米也不再继续“唱主角”。

  走进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蔡家坝大棚基地,17个大棚里,圣女果挂满枝头,最先成熟的一批果实已经上市,而正在工作的水肥一体机既解决了蔬菜灌溉问题,又保证了施肥均匀。

  新技术,是果蔬生产不可缺少的利器。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一颗小小的圣女果诠释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在辽西北,调整农业结构,也与气候条件有关。去年,阜新遭遇66年来最为严重的春旱。不过这一次,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河西村村民黄宝杰没受旱情影响。他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大规模改种桔梗等中药材,避免了经济损失。

  摆脱年年抗大旱的窘境,把天灾当做“机遇”,阜新市一步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动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3年多的时间,示范带产生巨变,数据显示,示范带建设确定的重点产业增收效果显著,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果品林业的效益分别比传统农业增长22.5倍、5.1倍、4.9倍。

  阜新市农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在示范带建设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调动起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也随之解放,能够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突破辽西北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是辽西北地区的重点工作。高效农业“领着走”,往优质高效作物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市场需求上调,辽西北的农业正在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工业拉着农业手”,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引擎

  “插根筷子就发芽”,说的就是我们这片黑土地的实力。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是辽西北的共同选择。

  在阜新康龙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经历色选、吊炉等数道工序后,一箱箱“园康龙”牌蒜香花生整装待发,准备运往内蒙古赤峰市。除内蒙古外,康龙的花生还打入北京、上海等地。

  “掌握了原料,在市场上才能有话语权。”阜新康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颜玲说。康龙在阜新县拥有培植基地,基地内2万农户年产花生3万吨。在阜新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像康龙一样的深加工企业有34个,在这些企业的引领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走向集种植、收储、研发、加工至外贸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模式。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撑起了阜新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推动“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要经济引擎。

  类似的场景同样在朝阳展现。

  如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生产的有机蔬菜,成为美国、加拿大和日本超市里的抢手货。作为全国出口蔬菜示范区内的龙头企业,朝阳本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甚至已经签完2018年的订单,剩下的就是加紧生产和供货了。

  近3年来,像朝阳本色这样的品牌企业正扎堆入驻喀左县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围绕项目落地、投产、达效,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服务,促进各种要素向园区聚集,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

  朝阳市农委主任周景富说,朝阳7个县(市)区都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实施农产品加工项目73个,是过去10年的总和,完成总投资42.4亿元,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牵动力强的项目在朝阳落地,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

  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中的新增长点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是今后挖掘潜力的重要领域。

  铁岭市提出,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1个农产品电商平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都市农业、认领农业,打造铁岭特色旅游品牌,推动圆上圆等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和生产加工类项目建设。

  从自身实际出发,辽西北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工作重点,“工业拉着农业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

   土地变得更“”了,农民腰包更鼓了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农民增收。

  “去年,把土地入股给谦朴食用菌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每亩保底收入1000元,是过去种玉米的3倍。再加上给合作社打工的收入,比自己种地划算得多,还省心。”迎着冬日的阳光,喀左县大营子村村民孙宝恒笑得灿烂。

  地,还是这些地;人,还是那些人。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

  在朝阳,像谦朴一样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越来越多,朝阳市在全省率先推进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正在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朝阳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656元,同比增长5.5%。

  越来越多的辽西北农民走上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这背后离不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有序推进。

  2013年,彰武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彰武县兴隆山镇老虎村的养牛大户张旭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确权,让张旭多了0.4公顷的土地。但对他来说,好处不止于此。

  “听说土地经营权也可以抵押了,我就把自己承包的150多亩土地作为抵押,贷了93万元。”当年,张旭的养牛合作社只有6户社员,现在则有210多户。

  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只让张旭们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更为阜新全市农业发展积蓄了深厚潜力,发轫于田间地头的各项改革激发出农民增收的动力。仅以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为例,示范带内农民务农人均收入提升到9127元。

  持之以恒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朝阳、阜新、铁岭坚持和完善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不断把农村改革推向深入。土地变得更“”了,农民的腰包也因此更鼓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朝阳、阜新、铁岭三市的干部群众坚定地认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