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儿病逝 八旬老母日夜缝补替儿还债(图)
为了周末去旧物市场卖货,老人经常缝到半夜。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金国建 摄
儿子患病3年,去世后留下了治病欠的十余万元债务。
80多岁的老母对亲属说,人得讲诚信,儿子欠下的治病钱她来还。老人省吃俭用,每日穿针走线缝制小垫、棉被,为的是周末拉到集市上卖掉。
一年来,老人已还债万余元。但面对巨额债务,自己去日不多,梦想能还上全部欠债,不能临走坑了亲戚。
几年来,老人没买过一两肉,没吃过一条鱼,每天缝小垫到午夜,可100个才卖10元钱。
3点起床骑两小时三轮去卖货 她是旧货市场里最年长的摊主
11月28日,周六,早7时许,83岁的刘素梅来到辽阳徐往子旧物市场开始一天的工作。她将塑料皮蒙在摊位上,把几天来缝制的小垫全摆在上面,她最大的愿望是早点儿把这些卖出去。
所谓小垫,就是生产车间用来擦拭机床油渍的抹布,一个能卖一角钱,10个才卖1元,“关键是现在这么便宜的东西也不好卖”。棉被,是用来卖给水果商贩蒙水果的。
市场内的一间仓库里还堆着她以前没卖出去的陈货,仓库是市场免费提供给她的,免去了她来回搬运之苦,“我家到这里有十来公里远,骑三轮车要两个多小时”。
说她骑,倒不如说是推。
凌晨3时,刘素梅起床,洗漱后草草地对付一口饭,然后将剩下的饭和咸菜盛进保温桶,“现在天气冷了,到了中午勉强能吃”。
三个包裹里面装的都是近几天新缝制的棉被和小垫,装好三轮车就从家出发了,这时间刚好4时,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乡呢。
老人家紧邻太子河,天仍然黑黑的,走出平房区,奔向新运大桥,“那里有灯光了,好走一些”,可街上依然很难看到行人。
近一段时间,三轮车的左侧车轴有些紧,老人骑上之后无法控制车的平衡,无奈只能推行,“修过,可还是那样,唉,我骑车也不比走快,走就走吧”。
也有人问她,这么大年纪干吗还这么辛苦,她很少作答,但她是市场内最年长的人,倒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