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夫妻换班守护 24小时不敢眨眼(图)
昨日,在辽阳灯塔佟二堡里仁村,小维仁刚刚做完透析躺在炕上,父母盘算着为儿子配型的事情。记者 姜旭 摄
新闻到底:《13岁儿肾衰竭40岁母欲割肾救子》
新闻闪回:2014年4月,13岁的辽阳灯塔男孩小维仁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他常常出现呼吸困难,睡觉无法平躺,只能坐着。父母每周三次4时起来送他去做透析,治病的过程让家里负债累累。
深夜,13岁的小维仁坐在水泥炕上,头枕着胳膊,胳膊下垫了4个厚厚的枕头。为了防止呼吸困难,从患病起,他每个夜晚都是坐着度过,屁股下磨出了厚茧。
炕的另一头,父母守在一旁。因为担心他抽搐,二人交替换班,整夜不敢眨眼。
炕对过的老式电视机整晚开着,却是静音,夫妻俩谁也无心看电视,只想让这长夜更容易熬过罢了。
“看孩子这样遭罪,我心疼啊!”40岁的妻子想割肾救子,45岁的丈夫想替妻捐肾。面对患儿,夫妻二人从未抱怨。正如妻子微信中转发的那句“爱,就是傻傻地一路相伴。”
夜里房间只有12℃
小维仁的家住在辽阳灯塔佟二堡的里仁村,“孩子闹毛病那家啊,我知道!”村民说。
一家三口住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平房,院子里堆着秸秆,停着一辆旧三轮车。屋里的室温显示为15℃,虽然生了炉子,但水泥炕上没什么热乎气儿。小维仁的父亲侯玉秋说:“家里挺凉,晚上才12℃,我们都习惯了。”
小维仁刚从医院透析回家,盖着棉被躺在炕上。他紧闭双眼,但并没有睡着。母亲姜桂珍说,小维仁浑身无力,恶心迷糊,不爱理人。
侯玉秋拿出了儿子生病前的照片,照片上,小维仁长了一双机灵的大眼睛。可生病后,因为病痛折磨他整天耷拉着眼皮,没有精神。在2014年8月的一天,小维仁还突然失明了。
病重的那一天,侯玉秋看见小维仁拼命地眨着双眼,可他却说:“眼前一片模糊,啥也看不清了。”于是,夫妻俩带着孩子到沈阳的医院抢救了8天,花去了所有积蓄。
为了省钱,夫妻二人在医院打起了地铺,连一日三餐都是从农村家里带的。夫妻俩的坚持,终于让小维仁醒了过来,孩子的眼睛又能看见了。可是,他的生命仍要依靠透析维持。
夫妻早饭是清水炖土豆
目前,小维仁每周要到医院透析三次,每次要在早上7时30分之前赶到医院。灯塔的这家医院距离他家约40公里,父亲侯玉秋用三轮车载着娘俩到医院要花1个多小时。
凌晨1时,侯玉秋接了妻子的班,从炕上坐起来守着小维仁,妻子则躺下暂时休息一会儿。老式电视机静音开着,侯玉秋无心观看上面的节目,目光都投在儿子身上。
患病以来,小维仁时常在夜里抽搐,一旦发现,夫妻俩赶紧为他揉揉身子,这才能缓解一些孩子的痛苦。有时,小维仁还会血压升到200多,呼吸困难,他们必须立即给孩子服药。“我们24小时不敢眨眼,就怕孩子有事……”凌晨4时,侯玉秋穿好衣服来到屋外,把三轮车里的炉子生起了火,这样载着小维仁去医院,孩子就不会那么冷了。
此时,母子俩也已经起床。透析前,小维仁必须吃饭,但饮食有各种限制,他的早餐只有水萝卜和苦苣菜。夫妻二人匆匆吃了一口清水炖土豆,连碗筷都顾不得刷,就带着孩子赶往医院。
积雪的村路又滑又难走,侯玉秋小心翼翼地开着三轮车,车里的母子俩闭着眼睛打着盹。来到医院后,小维仁的身上被插上了粗管子,3小时的透析,夫妻俩在一旁默默不语,却疼在心里。
透析结束,回到家里已经是下午1时。小维仁无力地躺在床上,嘴唇惨白,费力地喘着气。母亲姜桂珍撸起了他的袖子,轻轻地搓了搓他青紫的胳膊,又在他胳膊的针眼上贴了两块创可贴。
小维仁的家里没有水果,也没有肉。姜桂珍说:“他就爱吃葡萄、橘子,可现在吃那些对他身体不好,我们大人也就不吃了。”
借初中课本在家看
上小学六年级时,小维仁病倒休学了,今年他本应该上初一了。有一次,得知一个刚上初中的同学退学了,小维仁赶忙向这个同学借来了初一的教科书,在家自学。
但由于病情越来越重,小维仁看书有些费力了。而他曾就读的小学得知这一病情后,全校的师生为他募集捐款。最少的2元钱,最多的100元钱,全校师生一共凑了8000多元。
好心人的善款很快用完了,小维仁的病越来越重。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的母亲自学了微信,发朋友圈向社会求助。她写道:“我自己把肾换给孩子,大家帮帮我们吧。”
目前,夫妻俩的捐肾请求都在等待配型的最后抉择,而对这对夫妻来说,都希望自己是那个配型成功的人。
尽管给小维仁的治病之路很坎坷,但夫妻俩从未放弃,相互扶持。几天前,姜桂珍还转发了一篇短文鼓励自己,“不管你心情好坏,别人都可以转身离开,却只有爱人陪着你,陪你度过意气风发,陪你度过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