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两次家访 让我怀念半世纪(图)

11.09.2015  08:04

  如今老师与家长沟通很方便,打电话、发微信、建QQ群……但对于70岁的退休老教师杨宝松来说,“隔着这些现代通讯设备,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他已高中毕业50余年,至今仍十分怀念高中班主任徐连臣老师的两次家访,“那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很亲切,对我帮助很大。”

  第一次家访,以为老师来告状

  1963年,杨宝松在二十六中学读高二,开学后,班级来了一位新班主任,名叫徐连臣。徐老师刚从哈尔滨外语学院毕业,教俄语,只比他大7岁。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徐老师突然来到杨宝松家中家访,杨宝松吓了一跳:“我之前一点不知道,还以为老师要告我的状呢!”

  当时杨宝松父亲正巧在家,与徐老师聊了一会儿。杨宝松才了解到,原来徐老师是为了他的眼镜而来。“我近视,虽然坐在前排,但还是看不清黑板。那时候考试没有卷纸,都是把题写在黑板上,我每次都要到讲台前面去抄题,很影响成绩。”杨宝松说他家里有五个孩子,条件不好,他是大哥,不好意思跟家长提买眼镜的事,“家访第二天爸爸就给我买了一副眼镜,成绩后来也提高了。”

  第二次家访,他达成心愿

  1964年秋天,杨宝松读高三了。“当时学校要组织一个方队,男生要穿一套蓝色学生装。”但杨宝松没有蓝色学生装,懂事的他不想给父母增添负担,便对老师说不想参加活动了,可徐老师让他先在方队里面跟着练习。

  没过多久的一个星期日,徐老师第二次家访。当天,杨宝松妈妈在家,徐老师跟她说明了情况,做通了她的工作。后来,杨宝松的妈妈真的为他买了一身蓝色学生装,杨宝松也高兴地参加了活动。

  “我一直特别珍视这身衣服,这是我的第一套新衣服,以前都是穿爸爸的旧衣服,膝盖、胳膊肘都打满了补丁,这身衣服我一直穿到工作之后,洗得发白又传给我弟弟穿了。”

  两次家访,让他怀念至今

  两次家访,令杨宝松怀念至今,“徐老师几乎对班上所有同学都进行了家访。家访之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亲近了。”

  后来,杨宝松也毕业留校当了老师,他也坚持对学生家访。“现在我孙女的老师有个网络的群,在群里家长和老师沟通十分方便,这种方式节省时间,也拉近了距离,但是家访的感觉还是让人怀念。”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刘 莹

  摄影记者聂焱鑫

截至上月沈阳市营商办解决企业诉求200件
  本报讯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报道截止到Syd.Com.Cn
小区消防通道画上停车位 警方取缔
  沈阳市和平区集贤街38号刚刚引进新物业,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