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经济增长,必须供给侧改革
2011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以及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持续下滑,在全世界经济低迷的环境下,出口也呈现下滑趋势,居民消费同样低迷,市场悲观情绪浓厚,认为经济还未见底。
然而,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效果逐渐显现,中国经济的部分宏观领先指标已经有企稳迹象。在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政府持续简政放权、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将使经济在四季度企稳。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在人口与劳动、资本与金融、资源与产权、技术与创新、制度与分工等五个方面存在“供给抑制”,只要通过放松人口生育控制、放松户籍制度、减少资本与金融管制、优化土地与资源产权结构、推动国有企业等低效率领域的制度改革等措施,解除"供给抑制",就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
政策发力,经济企稳
今年以来,央行[微博]持续降准降息,4月份开始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滑,为宏观经济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同时,政府简政放权,推出多项稳增长措施,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此外,政府还继续深化改革,加速过剩产能出清,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在政府一系列措施推动下,M1、CPI、PPI等经济先行指标逐步企稳,中国经济已有企稳迹象。
核心CPI是消费的领先指标,能够很好的预测消费状况。受股灾影响7月份核心CPI相比6月份有一定下滑,但是7月份以来这一指标有见底迹象,表明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的消费有可能在四季度见底。
PPI是投资的领先指标,8月份以来PPI同比增速没有下滑,10月PPI为-5.90%,相比9月份的-5.95%有小幅回升,在国际资源价格企稳的情况下,PPI后续将企稳,表明投资下滑的情况在四季度将不会出现,但投资和消费能否回升仍有待确认。
PMI近期出现了结构性的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新订单指数的上升、原材料指数下行至历史底部,10月新订单指数继续回升,PMI新订单指数为50.30,10月原材料库存指数继续下滑,10月份指数达到47.20的新低。与此同时,产成品指数的触底回稳,10月份PMI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20,相比9月份有较大增长,表明微观层面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在改善。
M1多年来都是中国资产价格的领先指标,能够精确的反映后续股市和房价的变化趋势。7月份以来,M1同比增速快速增长,10月份M1同比增长14%,为2011年4月以来的新高,房价和股市跟随着M1的大幅反弹而企稳回升,并且将在下一步起到提升投资、刺激消费的积极作用。
政府供给侧发力,出台多项产业政策。5月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智能制造引领制造方式变革,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6月24日,国务院部署推进“互联网+”行动,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孕育新的行业。9月5日,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大数据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此外,国务院还推动融资担保业、跨境贸易、展览业等行业发展,扩大供给,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各项产业政策逐步发力,有望使中国经济在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企稳。
药效尚待时日,短期反弹乏力
尽管从经济领先指标和国家政策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可能短期已经触底,但是却未必能够迅速回升,而且长期调整压力依然巨大。这主要是因为在国内居民消费保持稳定、通缩触底的背景下,企业自主投资活动依旧低迷。
就国内居民消费而言,无论是从统计数据上,还是从居民存量财富和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消费行为的模式分析上,都能够维持在相对比较活跃的水平。就外贸而言,虽然出口总量迅速回落,但是进口回落的速度更快,结果净出口额对中国GDP的贡献并没有显著降低。进口价格回落不仅有利于原材料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厂商,也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主要受影响的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以及相关的产业投资。
在消费和净出口增度回落、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真正受影响的是企业自主投资。因为企业投资的主要前提是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短期"见底"绝不可能成为启动投资的理由。工信部数上半年数据表明,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依然严重,这些行业今年上半年的生产都处在下滑的状态,粗钢产量上半年下降了1.3%,水泥产量下降了5.3%,玻璃产量下降了4.2%。从效益情况看,煤炭1-5月份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0%多,水泥、玻璃行业利润下降了60%多,冶金行业利润下降了36%.在全球经济低迷、企业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企业自主再投资活动会受到抑制。长期来看,政府推出巨额投资计划抵不上企业自主投资的下滑。
2014年以来,国务院和金融主管部门推出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一系列举措,然而根据万博研究院的监测,直到今年三季度,企业实际融资成本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从时间滞后期来看,降息、降准到企业融资成本的真正下降,有半年以上的时滞;从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再到企业投资意愿提升也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降息、降准的效果最早在年底才将有所体现。此外,高企的税负是企业的承重负担,综合考虑税收、政府性基金、各项收费和社保金等项目后,中国企业的税费负担高达40%左右,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政府在供给侧以及行业方面的改革,比喻“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等等带来经济效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稳增长措施,经济可能短期已经见底,但回升乏力。
继续减税,降低融资成本
在经历了连续60多个月的经济持续下行之后,加上近几年持续上升的人工成本、融资成本、土地成本等,大幅侵蚀着企业的利润,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创业的积极性,并且正在把成败上万家企业逼到亏损的境地,或使其挣扎在盈亏平衡的边缘。
要降低企业成本,就要使中国企业真正感受到负担减轻,使中国居民感受到税后收入的增加,从而刺激投资、提高消费,放弃在边缘税种上的小打小闹,尽早选择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全面下调税率。
此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可以有效地给企业减负。回顾过去,当经济有下行压力、通货紧缩、高利率造成资金空转的背景下,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毫无犹豫的采取降准降息的措施,以阻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而且政策从实施到真正发挥作用,滞后期至少在半年以上,因此,这就更需要决策制定者能够尽可能准确预判宏观经济走势,抓住时机,让货币政策真正的发挥改善经济的效力。
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仍是供给侧抑制。结合新供给主义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太多产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这些阶段的要素供给自身不能创造等量的需求。因此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更新供给结构,大力发展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及其他社会服务业等软财富行业,同时在传统硬财富制造业上培育更多的软价值。
因此,中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扩大减税力度,并且进一步从供给侧深化改革,提高金融供给,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土地供给效率,降低资源成本;提高劳动供给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制度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降低技术成本,以降低企业成本为起点的新供给改革,将推动中国经济开启新一轮上升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