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财政立体思路助“三农”发展稳中有进
今年重庆市财政支农工作要点勾画了多途径、多手段推进“三农”发展的立体思路,通过富裕农民、提升农业、改善农村,加速让农业经营有效益、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分类扶持现代特色效益农业
完善五大功能区农业发展财政分类扶持政策,立足区域发展特点,分类支持科技农业、都市现代农业、城郊型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差异化财政扶持政策,加大扶持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规模经营农户力度,支持农民股份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继续支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创投基金试点、农民合作社小额贷款试点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落实支持农垦改革发展政策,支持农垦做大做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持通过土壤改良、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修复保护农业用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业生产道路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加强仓储设施、冷链物流、加工体系建设,支持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强化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运用,提高农业附加值,支持气象为农服务,激发农业生产潜能。
加大投入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统筹推进山坪塘整治、农村人饮安全等民生水利建设,明确市级和区县、政府和社会的投入责任,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完成既定目标,支持人口相对集中农村地区通过场镇供水管网延伸解决自来水问题。加快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健全农田水利运行管护机制,在确权登记、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推进城镇防洪、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在部分区县启动小型水库建设市级补助,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继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支持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植树造林等重点工程,加大森林防火防虫等资源后期管护投入,增强林业灾害抵御能力,继续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支持发展林业产业和特色经济林,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持续精准标本兼治扶贫攻坚
瞄准贫困对象、贫困区域实施精准扶贫,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瞄准18个贫困区县,重点投向165.9万建卡贫困人口,精准支持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活、提升脱贫能力、发展致富产业等方面。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推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农业、水利、农综、交通、教育等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继续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整村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加大对贫困人口搬迁差异化扶持力度,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教育培训、产业扶持、社会帮扶等方式,坚持治标与治本并举。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扶贫资金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责任下延,加大专项扶贫资金切块力度,下放项目资金审批权限,加强资金跟踪督查,确保资金规范运行。
改革创新完善财政支农机制
改革预算管理,实行“先报项目、后定预算,当年项目、头年申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建立支农资金预算执行与资金分配挂钩制度,完善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机制,盘活支农存量资金。创新资金投入,实行政府支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扶持方式,坚持农业基础性领域财政直接补助扶持,完善农业竞争性领域贴息担保、创投基金等支持方式,加大农业市场化领域产业引导基金扶持,逐步减少对农业企业的直接补助,探索建立以“保供”、“增收”、“扶贫”为衡量指标的扶持政策体系。优化资金分配,继续实行资金切块到区县和市级集中管理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扩大按因素法和绩效结果切块分配资金比重,加强切块资金监管。严格资金监管,坚持行之有效的专家评审、公示公告、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定期组织专项检查,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