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印记下的共和国工业长子之魂
初国卿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文史馆馆员
走进沈阳铁西新区,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每年都能见到新的文化景观。从《晨曲》《力量》等工业雕塑,到中国工业博物馆,无不让人感到工业遗产所给予这块热土的丰富和伟大,所散发出来的震人心魄的人文感召力和历史冲击感。铁与血凝成的锈迹,砂与火刻下的记忆,没有什么比这样的遗产更具魂魄,更呈现出人类文明的宏伟进程。它是岁月的印痕,它是文明的脉络,它是民族的基因;它铭刻着一个城区从成长到壮大的历史记忆,它铸就了一座城市铁一般的性格,它承载着一个时代里最伟大的理想与荣耀,它书写了共和国工业文明的不朽史诗。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从此,铁西工业企业回到了人民怀抱。人民政权接手的铁西工业区,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全铁西开工的工厂仅有5%,工厂里没有工具、量具和器材,职工们就把自己保存的拿出来献给工厂。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铁西工人阶级掀起了恢复生产的高潮,“叫工厂冒起烟来”成为最激越的时代口号。他们发扬主人翁姿态,“以厂为家”,把铺盖卷搬到厂里,吃住都在厂里,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如机床一厂的赵富有、橡胶三厂的刘景贵、轨钢厂的王延隆等,都是“以厂为家”的“英模”。边恢复边生产,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沈阳解放的第二天,即11月3日,沈阳到四平的铁路就修通了,到11月25日,每天就有96列客货车进出沈阳,绝大部分工厂恢复了生产,新的工业逐步在这片废墟上建立起来。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铁西的工厂在全国率先复苏,并承担起“供氧输血”的任务。沈阳化工厂恢复生产后的第一批烧碱、漂白粉、润滑油等,一出车间就装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发给关内和江南最需要这些物资的工厂。
到“一五”期间,铁西主要工业企业有650多个,其中20多个名冠全国同行业之首。仅“北二路”两侧就有37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涵盖航空、铁路、桥梁、铸造、机床、冶炼、机电、橡胶、拖拉机等企业。沈阳冶炼厂为新中国第一座重点有色金属冶炼厂,沈阳拖拉机厂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18马力蒸汽拖拉机,沈阳鼓风机厂成为全国第一家鼓风机制造厂,仅一个沈阳重型机器厂就为装备中国贡献了70个“第一”,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配套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工业史上,留下了一笔最为辉煌的记录。
在共和国建立的10年间,铁西为共和国贡献了多个第一。沈阳铁西成为共和国工业的“血站”,仅“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就将六分之一的财力倾注到这里。从此,这片工业热土便享受了多重美誉———“共和国工业长子”、“共和国装备部”、“机床的故乡”、“中国重工业的摇篮”。当时在铁西3000人算是小厂,过万职工才算大厂。全区1000余家工厂里,有大型国企212家,县团级以上企业103家。有57条铁道专用线,从沈阳站货场伸出,成扇形,放射状地伸向各个大厂。
2009年9月,铁西与天安门、南京长江大桥等一同入选“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成为获此殊荣的全国唯一城区。2009年10月,科技部等18个部委授予沈阳铁西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2010年2月,国家工信部授予铁西“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5月18日,随着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开馆,铁西在工业遗产保护上铸就了一座厚重的历史丰碑。
这是铁西区得天独厚的大遗产,它负载着铁西城区成长壮大的记忆,是铁西历史上一段最为辉煌和荣耀的见证,是铁西人、沈阳人和共和国建国之初那一代人精神和伟大人格力量的象征。它的历史价值以有它对未来的影响与感召,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评估的。
编辑: zfw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