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图)

26.01.2015  11:38

  锦州狠抓经济运行,积极落实市领导包扶重点企业制度,使像锦州石化公司一样的企业不断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助力全市稳增长。 龚晓飞/记者/宁旭 摄

  新年伊始,锦州市现代服务业领域捷报频传:刚刚成立的锦州市电子商务协会运行良好,商贸流通的十大商企都进入春节前销售最繁忙的时段,在元旦3天假日销售同比提升12.8%后,各大商企家家顾客盈门、货丰价稳,惠民促销场面火爆热烈。无论线上线下,得到实惠更多的都是广大消费者。服务业领域的变化,印证了锦州市2014年以来经济总体向好、结构不断优化的清晰脉络。

  用新常态的视角回顾2014年锦州的“成绩单”,会发现许多新亮点在闪耀:外部形势虽然复杂、各项任务虽然艰巨,但过去的这一年,锦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在新常态下取得新成绩,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结构调整呈现积极态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7.8亿元,增长6.2%,总量位列全省第五,增速位列全省第三;固定资产投资971亿元,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6.8亿元,增长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亿元,增长12.4%,总量位列全省第五,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中央十里商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6个省级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5亿元,增长20%。 “夜经济”持续升温,“老锦州食坊”和“凌河美食街”建设全面启动。批发零售业销售额、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8%和10%。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385万平方米、销售额160亿元。设立首个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22.5亿元。2014年会展业交易同比增长20%。温泉、沟域、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旅游业总收入实现275.8亿元,增长14.3%。成功举办辽西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座谈会,盛京银行锦州分行正式营业,辽宁精细化工公司在香港上市。全年新增贷款149亿元、非信贷融资90亿元。完成个体户转企升级2828户,54户工业企业完成主辅分离。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锦州湾机场主体工程竣工,锦凌水库如期蓄水,滨海大道锦州段续建工程、机场1号路A段、中央南街立交桥、滨河路二期主体工程等建成通车,龙栖湾港、滨海体育中心体育场、锦凌水库净水厂、士英街桥洞拓宽改造等工程顺利推进。

  对外开放势头良好。锦州市推行落实主体责任制,县(市)区招商引资主动性明显增强。圆满承办了第十三届“辽宁(锦州)台湾周”活动,央企、民企、沪企辽宁行和港台、北京、上海等地招商活动成效明显,上海复星生物医药、妈祖文化产业园、新光台湾工业园等一批项目成功签约。落实出口扶持政策,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58家,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2014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342亿元,均增长10%;外贸出口24亿美元,增长13.2%。

  坚定不移促改革。大力简政放权,第六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取消、下放、调整、合并行政审批事项212项,取消审批前置要件80项,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11项。优化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城市规划管理行政处罚权以外的9项城市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城区。

  机构改革卓有成效。整合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栖湾新区、建业经济区,组建锦州滨海新区。完善食药监、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整合卫生、城乡建设和公用事业与房产管理等相关机构。通过改革共精简政府工作部门7个、撤销事业局和单位5个、减少内设机构59个,137家事业单位完成隶属关系调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不断加快。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6:46.7:38.7。 2014年,全市服务业占比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中央大街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中介、家政、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且成功举办辽西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座谈会。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大连持续增殖放流丰盈“蓝色粮仓” “十三五”期间水产品增产18.辽宁频道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棕榈油期权6月18日在大商所上市 成为我国首辽宁频道
朝阳高新区融入京津冀建特色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朝阳高辽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