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为官不为”就是为稳增长加把火

15.06.2015  06:10

  据报道,辽阳县前不久对全县15个乡镇、66个县直部门及科级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正副科级领导干部考核,36名不担当、不作为和慢作为的科级干部被诫勉谈话,有的被降职使用,有的被调离工作岗位。当地向庸政懒政开刀吹来一股清新之风,项目得到顺利推进,经济有了不小的起色。

  一个县一次性有36名干部因庸政懒政受到处理,人数不算少。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稳增长挑战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干部,该负的责任不负,该干的事情不干,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向庸政懒政怠政开刀,是迫在眉睫的大事,需超常规推进。

  一个县有36人受到处分,又不算多。笔者上周在外学习期间,有干部私下诉苦:一是工作没完没了,二是待遇跟不上,旁边还有人点头称是。固然,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春江水暖甘苦自知,待遇及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但切不可用“为官不易”为“为官不为”辩解。

  当前,各种不担当、不作为,之所以成为干部管理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以及部分干部之所以身染“懒庸之疾”而久治不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岗位竞争仍属“短缺”。另一方面,则由于问责有时“短路”,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隐性失职”行为,难以受到惩处,当事者自然易有怨气,而难服气。

  我省出台“为官不为”问责试行办法,至今已半年有余。其间,严肃处理了多批官员,“为官不为”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而另一方面,有地方拿官员上班打游戏和迟到作为问责对象,颇有“拿高射炮打蚊子”之感;还有地方拿突发重大事件问责,当然也属问责应有之义,可是一般又与经济发展无关,缺少现实针对性;还有一些地方的问责经常一闪而过,人物时间地点过程全都模糊,更多有交账的味道。

  振兴发展、转型升级,是培养干部的大熔炉。而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炉温不达标,都炼不出钢来。对“为官不为”问责,就是加了一把火。只有基于推动新一轮振兴大业战略考量,以“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作为当前头等紧要之务,以确凿事实,有具体所指,带来岗位竞争的真切压力,真正让干部有上有下,才能让灵魂受到足够的震撼,敦促个人对价值观进行深刻反省,从而把干部的注意力和精力充分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