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一女子借闺蜜信用卡透支10万后“消失”

05.11.2015  09:34

  小文和小张是同学,也是要好的闺蜜,两人2008年一起从黑龙江来连打拼。小张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小文经营了一家装修公司。没想到,10万元刷卡金让两人对簿公堂。

  2014年4月,小文向小张提出要借十万元钱,用于公司周转。小张知道小文的装修公司最近不景气,很想帮她一把。但因自己刚买了房,一下子拿不出十万元,小张在微信上表达了歉意。小文随即提出,借用小张的信用卡使用,每月给小张500元钱作为报酬。小张虽然犹豫,但考虑到双方的关系,就同意把自己名下额度为10万元的一张信用卡借给小文。小文在微信里明确表示,一定会及时还款。

  刚开始几个月,小文都能够按时还款,并且每个月都微信支付小张500元。2015年4月,小张突然接到银行通知,称她的信用卡未按时还款。小张赶忙联系小文,电话已停机,微信留言也没回复。小张随后又找到小文的公司,发现已人去楼空。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小张只得自行归还了信用卡的欠款及利息近十万元。

  无奈,小张委托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刘志永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小张没有欠条,只有双方的微信记录和自己还款的凭条,法院依然支持了小张的诉讼请求。2015年9月,法院作出判决,判令小文归还小张借款及利息99500元。法院认为,双方虽然没借条,但是微信中有明确的有关借款的谈话记录,微信的头像是小文本人,聊天对象的微信相册中有小文和小张的合影照片,小文通过微信向小张支付500元的报酬也有相关记录。以上证据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证明双方之间形成了民间借贷关系,因此法院作出了支持原告的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