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闺蜜处理完其父后事 她却抑郁了
车祸、疾病、空难,使很多人丧失了生命。这些生命的丧失不是一个事件的完结,而是另一个更加哀伤的事件的开始。他们还活着的亲人、朋友们的生活,因为少了他们的存在而变得破碎。
昨天,沈阳王女士向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讲述了自己因为陪伴丧失父亲的闺蜜而抑郁的情感经历,并求教心理专家如何能让自己从悲痛中走出来。
讲述:
“闺蜜爸爸去世我全力陪伴”
王女士说,她从初中开始就认识闺蜜李女士了,两人感情深厚。春节期间,李女士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了。
“我帮助她处理父亲的丧事,包括给她爸爸穿孝衣、抬棺材等都参与了。我和她一起哭,一起难过,希望能陪她渡过难关。”王女士说。
“处理完闺蜜爸爸的后事,在之后一周的时间内我和闺蜜同吃同住同睡,我们几乎成了连体人。可是,现在我开始失眠、没有精力,常常情绪失控,我发现我比闺蜜还难过。”王女士说。
王女士告诉记者:“我感觉到我的情感投入太深了,甚至影响到我的工作、生活。还有我经常做噩梦,梦到她父亲去世后的样子,然后惊醒。我发现自己抑郁了。”
王女士希望通过记者咨询心理专家“如何让自己从现在的情绪中走出来。”
解析:
一人突然死亡至少影响10人
意外死亡事件,给亡者的亲属、朋友带来了很大的情感波动,哀伤、悲痛、追忆的情绪在各自的微信朋友圈里蔓延。
我国著名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周永梅说:“一个人突然去世,对周边的人是有负面影响的。按照等级来说,影响最大的是死者身边的亲人(父母、子女、伴侣),其次是兄弟姐妹,然后是好朋友。一个人突然死亡,至少对十个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在国外,亲人死亡后,周边的人都要做系统的心理治疗。”
周永梅说:“通常来讲,人们对身边的人去世都会有正常的哀伤情绪,通常一周左右情绪会自然消失。但是也有部分人过分沉浸在情绪中出不来,表现的是伤心、愤怒、内疚等。
支招:
如何走出丧失亲人的痛苦
针对王女士的问题,周永梅提出了四个办法:
1.向轻松、内心积极的人倾诉。
2.觉察一下这件事是否触动了自己曾经压抑的哀伤情绪,如果发现要及时把之前的哀伤事件提取出来,一个一个处理,最好找专业的危机干预专家处理,以杜绝类似事件再对其产生影响。
3.除了情绪的宣泄之外,在这个哀伤事件中找到一个正面积极的意义,虽然说这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但也可能从中给我们一些激励,比如如何珍爱生命。
4.设立边界,在处理朋友亲属的后事时,自己能够承受的底线是多少。如果是个胆小、敏感的人就不要做帮死者穿孝衣、抬棺材等事情。
身边的人去世
好朋友应该怎么做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非常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一个人的朋友亲属去世了,作为好朋友的该如何做”的建议:
准备足够的时间陪伴朋友,和朋友一起悲伤。但是要注意,自己的悲伤不能比朋友强烈,特别是在朋友已经平静的时候,自己不能再重提一切可能让朋友伤心的事情。可以耐心听他诉说,而不必打断他。你可以鼓励和陪伴他做一些人们通常会做的哀悼仪式,比如烧香、点蜡烛等,不要忽视了这些看起来于事无补的仪式。
但是,如果朋友的悲伤程度超出范围,或者悲伤的时间超过了可以理解的长度,你需要以朋友的身份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如果你的悲伤程度超过了他,你必须去看心理医生。
沈阳晚报、沈阳网主任记者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