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老赵与玫瑰的“爱情故事”
阳春三月,和风送暖。3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阜蒙县阜新镇百花园花卉种植基地。此时,基地主人赵德民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碌着:剪花、打捆、包装、发货……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一忙就是一整天。走进他的玫瑰种植大棚,只见三座百米长的大棚里,玫瑰花儿开得正艳,一朵朵亭亭玉立、芬芳四溢。很难想象这些娇艳欲滴的玫瑰花儿是眼前这个糙汉子培育出来的。
“现在正是玫瑰成熟的高峰期,每天都要摘上千支,经过包装处理后,大都运往本市、沈阳、朝阳甚至远到昆明等地,经常供不应求。从春节前到现在,一直都在忙。这些花儿不仅让我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带动了周边其他农民发家致富。”说话间,老赵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谈起玫瑰种植,今年49岁的老赵可以说是个经验老到的行家里手。眼前这个皮肤黑黝、腿部略有残疾的汉子,早在十几年前就跟花儿结下了不解之缘。2000 年的一次外出旅游,偶然遇到一个经营花卉多年的广东人,两人一路上的交谈对老赵有很大启发,也让他对花卉种植经营的前景有了初步了解。从那时起,他开始涉足这一行业。
经过市场调查和对自身条件的考虑,老赵决定先拜师学艺。他开始利用所有的机会学习花卉种植经营,到外地考察,走进暖棚实地学习了解花卉种植技术,掌握各种鲜花的养护环境,对水分、土壤的要求,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熟练掌握百合、扶郎、郁金香等几十种鲜花的种植养护技术。
老赵说,刚开始搞花卉基地建设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天要起早贪黑地侍弄大棚,由于行动不便,没少摔倒过。但每当看到自己精心侍弄的鲜花如期盛开时,心里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老赵告诉记者,鲜花受季节和市场影响,品种、价格波动较大,如果选择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品种种植经营,就会血本无归。有时天灾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一年刮大风,就把他花卉基地的大棚都刮坏了,盛开的鲜花被大风吹掉了一大半,损失惨重。因此,他每天都要与业内人士交流,了解市场需求,最后决定大棚里全部种上玫瑰。
“玫瑰花种植管理技术易于掌握,新栽植玫瑰花第二年便可见效,第三年进入盛花期,以后每年只需修剪管理便可,而且一年四季不愁销路。你看从年初开始,春节、情人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众多的节日加上几乎每天都有的婚礼,象征着爱情的玫瑰花,需求量是相当大的。”看好了市场商机,他将大棚全部用于种植玫瑰花。为了种好这些玫瑰花儿,老赵天天跟花儿待在一起,研究琢磨。“这些玫瑰花儿就像我的情人一样,跟花儿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跟自己媳妇在一起的时间都长。”老赵笑着说道。
老赵告诉记者:“大棚玫瑰四季都能开花,只要掌握好技术和市场行情,掌握好‘花语’,不但能天天闻着花香,收入更是节节高。” 在老赵的辛勤努力下,他的玫瑰产业越来越红火。如今,他在我市的许多乡镇都建立了花卉种植基地。他种植的玫瑰花有红玫瑰、卡罗拉、金香玉、紫皇后等品种,有红、粉、紫、黄等多种颜色,特别漂亮。“现在好多客商都 是主动上门联系购买,销路一点都不用愁。而且种玫瑰可比种庄稼的效益好多了,种植玫瑰特别节省人力。”老赵说:“我这里的三座大棚,四五名工人管理就足够了,如果种植其他农作物,没有十几名工人,肯定不行,节省了劳力也等于增加了收入啊。” 老赵告诉记者,基地里不光种植玫瑰,到了春夏之季,还种上其他的花儿,什么畅销种什么,只要脑子活络、勤劳肯干,想不赚钱都难。当地农民看到老赵种花挣了钱,也想跟着他一起种花。他便向当地农民提供种子、化肥,还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农民种出来的花他负责销售,不少人都跟着他赚了钱。以前这些人在大棚里种菜,一个棚一年下来能赚两万多元,自从跟着赵德民种上了花,一年最少也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老赵经营的花卉批发行每年都为市一职专等学校培训实习学生,培训社会下岗工人以及残疾人,是阜新市花艺技术设计培训实习基地、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几年来,他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花艺师、高级花艺师、插花能手、残疾人花艺师,并安置他们就业,有些学员已经开始独立开店。老赵也因此成为残疾人创业就业的带头人和市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并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各种职业技 能大赛中获奖。
如今,老赵已经成立花卉种植合作社,向公司加农户、农村 合作社、“互联网+”方向发展,带动了近百人创业致富。他希望通过花卉种植合作社,带领更多的农民和残疾人从事花卉种植,脱贫致富,也让自己的人生像玫瑰花儿一样,绚丽绽放,幸福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