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每人每天捐一元 娘仨坚持了七年(图)

12.01.2015  22:52

  这是“园琳”母女这几个月积攒的捐款。

  “园琳”退休后一直照顾着母亲胡桂英。本组图片由辽沈晚报特别报道组摄

  从2007年至今7年多的时间里,有人向阜新红十字会捐了近8000多元爱心款,留下名字叫”园琳”。“园琳”到底是谁?阜新市红十字工作人员说:“我们去过她家取过捐款,但她一直不说自己的名字。”

  昨日下午,在阜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园琳”的家里。原来“园琳”是母女三人,母亲叫胡桂英,今年已经79岁了,一年半前患了脑血栓,至于姐妹二人名字,她们仍旧不说。母女三人每人每天都会攒下一块钱存到家中的储蓄罐,然后捐出来。

   不就是少吃一根雪糕嘛

  “不就是少吃一根雪糕嘛,咱也捐呗!”2007年夏日的一天,母亲胡桂英在广播里听到了每天捐出一元钱,献出一片爱心的活动后,让娘仨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一些改变。“听到我妈说要捐款,我就对我妈说,想捐咱可得一直坚持下去,不能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了。我妈就回答说‘不就是少吃一根雪糕嘛,捐!’”56岁的女儿“园琳”说,“我见妈妈挺上心,就立即行动起来,开始了我们一天一块钱的‘爱心计划’。”“当时我和我妈就住在一起,弟妹们都不知道我们捐钱的事。”“园琳”向辽沈晚报记者介绍,由于她们一直没把捐钱的事看得很重,只想做个不知名的“园琳”,因此即便是到今天,她们在捐款上也是化名为“园琳”。

  就是当记者采访时,“园琳”大姐也不愿说出真名。“没多大的一件事!”在采访中,“园琳”大姐一直笑着说。

  刚开始是“园琳”和妈妈胡桂英两个人捐,后来,准备拿着钱去捐款时被妹妹看见了。于是,娘仨就把这件事情坚持到了今天。

   家训:能帮就要帮一把

  “妈妈一直就是一个热心肠,从小就教育我们对待别人要友善。”“园琳”说,当时听到母亲提议参加每天捐一块时,她并不觉得很突然,因为母亲就是一直在用一颗友善的心对待别人。“园琳”说:“妈妈经常教育我们,只要不是自己实在无能为力,只要能帮一把的,一定要帮一把,大伙都不容易。”“园琳”回忆说,当时邻居们对于母亲的好管闲事儿,有些人还觉得没法理解,甚至产生反感,不爱搭理母亲,但母亲并不计较这些,仍然秉承着自己那质朴的价值观——能帮就帮一把。“那时我们家有个邻居,嫌我妈唠叨,平时见面连话都不说,后来有一次我妈捡到了他家丢了的钥匙,几经打听确认是他家丢的钥匙后,主动给他送了回去,让他们特别感动,为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不好意思,后来当他们再遇到我妈时对我妈也变得特别亲切了。”“园琳”说。

  出车出力把生病的同事送到医院、等上半天为粗心的路人看守丢失的物品……这些都是这位79岁的老人平时在做的事。

   伸三根手指代表捐三块钱

  一年半之前,胡桂英患了脑出血,从此便瘫痪在床,几乎不能言语。作为家中的老大,“园琳”带领兄弟姊妹们将老人伺候得十分干净利索,病情也控制得很好。“我妈生病后,一个月医药费、营养费等开销基本要两三千块钱,但她一个月的退休金只有几百块钱,其余的都是我们几个儿女分摊,可以说压力还是不小的。”“园琳”说。

  由于既要顾自己家,又要照顾生病的母亲,有时候会忘记往储蓄罐里投一块钱,但胡桂英老人却并没有糊涂,每当姐俩忘记捐钱时,卧病在床的母亲就开始用独特的“语言”提醒她们了。“有一天,我妈妈伸着三个手指头就跟我咿咿呀呀地比划,我想了半天也没明白,以为想她三儿子了,就把我三弟弟叫来了。可老三走了之后,我妈还是跟我比划三根手指头,后来我反应过来了,问她是说的三个人一人捐一块钱的事吗,她这才把手放下,点点头咧开嘴笑了。”

  从破纸盒到大纸箱、储钱罐,放捐款的东西换了一拨又一拨。隔上三五个月到红十字会把这些钱捐了,落款都写着“园琳”。“园琳”不仅会每人每天攒出一块钱,每当遇到地震等特殊情况,她们还会单独给灾区捐上几百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