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退休干部罗显明建家庭档案室探秘家乡文明古迹
拥有图片3000多幅,文字量达到100万字,珍藏距今1.3亿年的木化石和距今8000年的瓦片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退休干部罗显明家的档案小屋被辽宁省档案馆命名为“罗显明家庭档案室”,这也是全省唯一的家庭档案室。目前,这个档案室已免费接待1500多人次,无偿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史料2000余件次、图片1500多幅……
罗显明出生于1934年,1952年参加工作,退休前是阜新县城建局一名档案管理干部。
1994年,罗显明退休后,迷恋上对阜新地区有迹无载的古代建筑考古和研究工作。他利用退休后打工挣的钱作为考古启动资金,花费3000多元用于购买考古、建筑、摄影等方面的书籍,通过自学和请教专家,细致掌握考古知识。
罗显明的考察从位于阜新县的海棠山开始,他首先要数清楚闻名全国的海棠山摩崖造像到底有多少尊。这项看起来只是数数般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无比艰难。第一次上山时,罗显明满山转悠了十多天,连一个山坡上的佛像也没数清楚,数了岩石上的,漏掉了草丛里的,越数越不知哪尊数没数。
第二次上山,他买了一盒彩色粉笔,数一尊记一个号,可是过了一两天粉末掉了,又乱了套。第三次上山,他把粉笔换成了红铅油,这下子行了,反反复复,几乎把海棠山的沟沟岔岔都转悠了上百遍,做到了一像一号,并绘制成平面图,已经编制到了189号。可是,他还不放心,坚持“再搜索一遍,一尊也不能漏掉”。罗显明又用高倍望远镜到各个山坡,从不同角度对整个海棠山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索,最终在一个树丛中又发现了一尊佛像,确定海棠山的佛像为190尊。
考察过后,罗显明又花了一年多时间,查阅经书、佛典,走访了北京故宫及多位佛教大师和专家,经反复核定无误,才用蒙、藏、汉三种文字给每尊佛像注名。三四年的考证,罗显明写下《中国艺术名山———阜新海棠山》、《中国海棠山普安寺摩崖造像》等专著。
那时起,罗显明的考察探究工作便一发不可收。20年来,罗显明先后考察了彰武县境内的千佛山摩崖造像及圣经寺、阜新境内的明长城和清代柳条边等历史遗迹。
每次到野外考察时,罗显明凡是见到与“古”字号相关的东西都要进行考察、研究和收集,回来后再进行分类归档。什么古城址、古塔、古庙、古碑、古战场、古文字等都在他的考察之列。考察过后,他将收集到的资料和实物存放于自家的档案室。
目前,他家珍藏着《历史考古档案》151卷、《旅游资源调查》资料48卷、各类考古剪报148卷、各种工具书50多种、各种参考资料700多份。他的档案室的资料和实物成为研究阜新古文明的有益依据。海棠山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历次晋级所用的许多基础性资料都是由罗显明的档案室提供的。罗显明整理自己档案室的资料,先后出版了《阜新古代建筑大事记》、《阜新古代石刻文字文化选集》等书籍,还有《阜新古代建筑史》、《阜新古庙与古塔建筑文化艺术选集》等专著即将出版。
阜新市档案局局长张俊军曾这样评价这个家庭档案室“个人开办家庭档案室,在我市尚属首例,与国内其他家庭档案室相比,罗显明的家庭档案室的社会性及实用性更强。有些珍贵资料在公办档案馆也很难找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罗显明还要执著探索,丰富自己家庭档案室的内容,记录家乡更多的文明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