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谈“双创”为大学生创客支招
“方向选对了,你的项目就成功了一半”
在大会间隙,记者对多位院士进行了专访。“年轻的创客要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学生创业创新,要保持热情,保持冲劲,但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院士们表示,创新的关键是另辟新路,敢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年轻的创客们应怀揣勇气,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迷茫的时候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提到当下很多大学生感到迷茫,张玉奎院士说,自己上大学时也迷茫过。“大学三年级时,我在天津医科大学学习的高中同学跟我说,他们开始做实习医生了,我当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了能干什么,还埋怨家里人为什么让自己报南开大学,学化学。”
张玉奎院士说,直到1965年自己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做毕业论文,才知道还有科研这么个方向。“我当时就特别有兴趣,觉得搞科研特别适合我,之后这半辈子就一心扑在科研上,而且感觉很快乐。所以搞科研还是个兴趣。”
提到“双创”,张玉奎院士感慨地说,有时候真的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有这样好的环境去搞创新。“我们过去是计划经济,在科研方面没有现在这么宽松的环境,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做自己喜欢的项目。”
在创业创新之路上应如何前行?张玉奎院士也给年轻人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要保持热情,保持冲劲,而且,一定要做好失败的准备。第二是要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不耻下问。第三,要选对方向,看你研究的是不是前沿、是不是国家当前最需要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选对了,你的项目就成功了一半。最后一点,要做好心理准备,准备遇到很多很多困难,准备别人会给你白眼,看不起你。”
“不仅是科研领域,哪个行业都有创新创业的机会。”张玉奎院士笑着说:“有的时候看到年轻人很敢拼,像个小大人一样,感觉很可爱。”希望政府能够落实一些经费和政策,支持年轻创客们冒冒风险,帮助这些创业初期的年轻人站住脚。
“年轻人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
“现在,在大学里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很多,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多参加创业创新活动,多参加实践。”在与记者交谈中,王国栋院士强调说,大学生们要知道,搞科研搞创新不是发发论文,在大赛拿奖,而是要解决问题,服务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要通过实践来获得认识。“大学生要多参加实践,才能知道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又要用到哪里去?同时,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还要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有使命感,才会有学习的热情。”
谈到创新精神的培养时,王国栋院士指出,大学生们绝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有批判认识。“批判精神从哪来?如果你只看书不实践就看不出问题在哪,但你做做实验,可能就会知道,哪些需要完善,哪些需要更正。所以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搞科研、搞创新还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王国栋院士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常和学生们说,”当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感觉自己快要熬不住了,这时候你成果就快出来了。”
“大学生应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
“高精尖的创新,基础一定要打扎实,所以大学生们在学校里一定要打好基础。”顾国彪院士介绍说,自己从1958年开始,就一直从事大型发电机新型蒸发冷却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工作。“我是学电力系统的,但我的创新科研项目至少跨了四五个学科,包括电化学、热传导、流体力学等等。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都是这么多年我在研究过程中自己一点点自学的。”
“现在的科学技术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顾国彪院士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要开阔知识视野,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哪怕只是了解一些初步的概念也没关系,将来需要的时候可以再深入去学。”
“还有一点也希望跟年轻人说的,就是要有韧劲。”顾国彪院士以自己的经历举例说:“50年代我在电机领域搞创新时,很多同行说我胡搞、乱搞、瞎搞、疯搞,对我的研究项目不认可,但我一直很坚持,而且一件事就做了50多年。最终这项技术实现了一项国际创新技术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所以我希望年轻人搞科研要坚持,不要心浮气躁,想在科研领域有所创新,不能缺的是恒心。”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杨主格
编辑: zfw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