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就业”渐成90后高校毕业生新选择(图)
开微店、搞代购、自由设计师、全职家教……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传统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90后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这种非主流的“隐性就业”。近日,有关教育专家表示,“隐性就业”正逐渐成为一些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此前公布的辽宁省属高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隐性就业”90后感觉“挺好的”
据了解,所谓“隐性就业”,通常是指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获取固定职业的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也就是处于相关部门的就业统计数据之外。“隐性就业”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就业形式,反映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需求多元、就业观念多样下的新变化。越来越多的90后高校毕业生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而选择了“隐性就业”,不过因为没有固定收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也让这一群体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而且由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这些毕业生仍被一些人视为“不务正业”。
今年23岁的周芷馨去年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没有成为一名正式的上班族,而是选择成为一名钢琴家教,每天在家中或上门教孩子弹钢琴。周芷馨告诉记者,她对现在这种自由的状态挺满意,“我现在每月收入比很多上班族都高,而且时间比较自由,不用每天坐班,感觉挺好的”。同样23岁的小孙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也没有选择寻求一份固定的工作,而是通过微信开起了“微店”,利用微信朋友圈代购护肤品、食品、生活。“我的‘微店’刚开不久,目前收入还不太稳定,多的时候上万元,少的时候只有几百块,不过不用每天早八晚五地挤公交车,我已经很满足了。”小孙表示。
三成毕业生愿意尝试“隐性就业”
对于选择“隐性就业”这种方式,大学毕业生们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考研考公务员未果,想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明年继续努力;有的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稳定工作,又不想待在家里“啃老”;还有的是不喜欢朝八晚五的单调节奏,干脆选择“我的时间我做主,只给自己打工”。
不久前,记者在一场省内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随机采访了30多名大学生,结果发现90后毕业生对“隐性就业”的接受度相当高,有3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隐性就业”,而8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周围就存在着不少“隐性就业”者。
家长普遍觉得缺乏“安全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这些90后的高校毕业生对自己“隐性就业”的状态都挺满意,但是他们的家长却对此颇有微词,经常劝说他们赶紧去找个“正经”工作。
“我毕业之后开了个美术班,招了十几个小孩教他们画画,每个月赚钱也不少,甚至比很多工薪阶层高上好几倍,可是我爸爸妈妈还是觉得没有‘安全感’,整天劝我去找份‘正经’工作。”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小姜说起这事儿感到很无奈,“父母老觉得我这是不务正业,还是应该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说我这样既没有养老又没有医疗保险,将来老了病了没人管。”
家住苏家屯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去年从省内某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之后,一直不肯去参加招聘会找工作,而是去了朋友开的一家装饰公司帮忙,做一些新房的市内装修设计工作。看着儿子每天悠然自得地在家里画设计图,刘女士却觉得心里很不安。“没有五险一金,心里总觉得没着没落的。而且这种活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收入也不稳定。”
大学生“隐性就业”应鼓励引导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727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90后”高校毕业生开始青睐“隐性就业”,说明他们的就业观念已经随着时代发生了转变,“铁饭碗”不再是大学毕业生们的唯一选择,时间灵活自由的“隐性就业”更加符合当下90后的生活方式。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刘铸局长表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时代的高速发展,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近年来,辽宁省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28万左右,而“逢进必考”的公务员、事业编岗位的需求量每年不过万人左右,因此多种渠道灵活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无论是互联网创业,还是自由职业,都是对常规就业形式的有益补充,“隐性就业”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各种就业形式都应得到鼓励和引导,家庭和社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刘铸说,目前辽宁省选择互联网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生们由于熟悉和了解互联网功能,并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创业平台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过,作为“隐性就业”者可能要承担比上班族更大的压力。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缺乏医保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家长认为“不务正业”,这些成了目前“隐性就业”者们面临的最大困扰。对此,刘铸认为,90后高校毕业生应在大学阶段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积极心态,勇于面对创业就业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而社会保障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也将使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等“隐性就业”形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