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工程加速辽阳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步伐

02.02.2015  13:32

自青山工程实施两年以来,辽阳市紧紧围绕保护青山主体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利用的根本目标,坚持依法保护、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力推进以矿山生态治理和“两退一围”工程为核心的青山工程建设,努力维护、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两年来,辽阳市累计完成各项青山工程治理面积11.64万亩。清退“小开荒”面积8.49万亩,2013年“小开荒”已全部清退。完成超坡地还林面积2.21万亩。完成围栏里程642公里。完成闭坑矿生态治理面积3216.1亩,为应治理面积1.1万亩的29.2%。完成生产矿生态治理面积6006.3亩。完成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面积60.3亩,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基本完成。建设完成各级公益性公墓13处。其中市级公益性公墓1处,县级公益性公墓1处,乡(镇)级公益性公墓11处。完成墓地整治28处,绿化面积20亩。

各项治理工作的高标准完成使全市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显现,经济效益日益突出,社会效益也得到持续释放。通过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共恢复植被面积105842亩,成林后,可使全市林木绿化率提高1.24个百分点,郁闭成林后平均每年可涵养水源2230.8万立方米,保育土壤27.17万吨,固碳释氧6.21万吨,吸收污染物0.09万吨,滞尘10.9万吨。

全市各级林业部门在青山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治理模式,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在保护当地“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使青山工程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中,仅清退“小开荒”还林和超坡地还林两项工程就惠及农户5110户、1.7万人,发展苹果、板栗、梨、榛子、大枣等各类经济林58280亩,进入盛果期后,每年果品产量可达2.91万吨,年均产值3.49亿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青山工程在改善环境、致富人民的同时,也转变了人们的观念,破解了用地紧张的难题,缓解了社会压力。“两退一围”工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由资源消耗、破坏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向生态、环保、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促进了基层单位和农民群众保护生存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意识的提高;破解了地方政府用地指标紧缺难题,部分缓解了企业无法落地的压力。通过企业的入驻、生产,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缓解社会压力的同时,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公益性公墓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殡葬观念,摒弃乱埋、乱葬的旧俗,推进了绿色文明殡葬和生态惠民殡葬步伐。